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907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公共政策的本质。

【答案】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一般公共政策研究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它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①利益选择。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分配利益时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日的。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

②利益整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③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

(5)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内涵有:

①不涉及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

②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

③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④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⑤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⑥公共政策仅仅是某些规范,其实际结果,有待执行之效果分析;

⑦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

⑧社会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

⑨用社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2. 政策终结有哪些形式?

【答案】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有四种基本类型,它们所遇到的阻力依次递减:功能的终结、机构的终结、政策本身的终结和项目的终结。一般而言,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六种:

(1)政策废止。即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政府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地清理、废止大量不合时宜、过时了的政策。

(2)政策替代。指的是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正、修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充分实现政策的目标。

(3)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中去。合并政策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原有的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的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 二是将多个旧政策加以调整,合并成一个新政策。

(4)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这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5)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主要表现形式有:缩小对政策的资源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等。另外一种方式是,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

(6)政策的法律化。一项经过长期实行有效的政策,为了提高其权威性和强制力,经过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行政机关审议通过,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策终结。

3. 简述公共政策评价的目的。

【答案】发起政策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具有不同的动机和诉求,对于政策评价怀有不同的目的。一般而言,政策评价的目的,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说明:

(1)公共政策评价的积极目的

①比较备选方案,为确定备选方案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②依据评价结果,提供改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技术的参考;

③通过政策评价,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提供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政策的参考;

④作为重新分配政策资源的根据。通过评价活动,分清不同政策的轻重缓急,对稀缺性政策资源重新配置。

(2)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目的

①拖延决策时间。政策制定者利用政策评价工作尚未结束、无法进行决策为理由,拖延决策时间。

②规避责任。决策者利用政策评价的结果,指出其不实施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政策的理由,规避应负的责任。

③炫耀工作绩效,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机构歌功颂德。

④夸大工作难度,要求增加政策活动经费,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

⑤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利用政策评价的某些结论,批判政策中存在的失误或不足,为要求政策调整编造理由。

4. 什么是支持联盟框架? 其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支持联盟框架由萨巴蒂尔提出,其思想集中地表现在《政策改变和政策学习:支持联盟的途径》一书中。萨巴蒂尔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

(1)在政策领域的政策共同体中,利益集团是有组织的。在支持联盟框架的典型模型中,2-4个有着共同价值和信仰的支持联盟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政策领域。这些联盟既包括国家的行为者,也包括社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者。一般来说,联盟形成的纽带是某种共同的信仰,这种信仰通常又是建立在对某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公共问题的共识的基础之上。

(2)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支持联盟间的竞争由政治捐客们居中调停,因为这些政治捐客们在问题解决中有着利害关系,或者因为政治和睦能给拍客们带来好处。

(3)对于导致政策改变的原因,萨巴蒂尔指出,联盟者的资源对改变政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比如联盟者的资金、专业知识、支持者数量及合法性等,表明支持联盟影响政策的力量。此外,如问题的性质、文化价值、宪法制度以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程度等外部因素也左右着政策改变的路径。

(4)和多源流分析框架一样,支持联盟框架强调各种各样的个人和机构的行为者,把公共政策制定看作是一个长年累月反复不断的过程。而与多源流分析框架不同的是,支持联盟框架不仅考虑到政策改变的可能性,而且涉及到了政策改变的机制,同时更加强调系统中执行和反馈的影响。

(5)总的来说,在支持联盟的框架中,信仰体系和利益因素决定了联盟所采取的政策。与此同时,各种因素影响了政策的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