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5哲学基础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 政治标准
B. 经济标准
C. 道德标准
D. 社会标准
【答案】B
【解析】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的集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2.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 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 农民收割庄稼
D. 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答案】C
【解析】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民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农民收割庄稼属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3.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 )。
A. 实践本质的分歧
B. 意识能动性的分歧
C. 意识本质的分歧
D. 世界本质的分歧
【答案】D
【解析】“一元论”是指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世界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分歧。
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B
【解析】“朱”和“墨”都是外部条件,“赤”和“黑”说明对事物产生影响的后果,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5.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答案】D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事物歪曲、错误的反映。A 项,因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存在绝对真理。B 项,真理和谬误都是有条件的。C 项,无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其本质都是主观的。
6.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 )。
A.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科学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与手段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把目的理解为人在思维中对活动的结果,人在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创造手段和使用手段是人的本质的特点。手段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体现,又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发展程度的标志。因此,“人是目的,也是手段。”
7. 人的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
A. 自我奋斗自我设计自我选择
B. 家庭遗传
C. 实践活动
D. 机遇
【答案】C
【解析】人的价值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实现的,其客观基础是实践活动。没有实践,就没有主体与客休,就没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践在改变客体存在形式的同时,实现了主体的预期目的,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使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由潜在成为现实。
8.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仟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在度中,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量的变化迟早又要突破质的限制。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9.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A. 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 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 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答案】D
【解析】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如果不适合则起阻碍作用。
10.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自觉能动性
B. 社会制约性
C. 直接现实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因而这种“感性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