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流价值观

【答案】主流价值观,又称基本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彰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政策的导向、领导的身体力行、干部的选拔仟命、奖罚的分明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卞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在中国,主流媒体除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2. 网络舆论

【答案】网络舆论可以看作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的意见讨论,大致上会分为信息型的舆论和意见型的舆论,两者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它是随着网民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各种互联网的新型使用形式的传播而出现的。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死角状况,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

3.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②扩缩性; ③组合性;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⑤相对性。

4. 第三人效果

【答案】第三人效果是指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

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5.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

6. 新闻选择

【答案】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在外来因素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7. 舆论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 ②公共性; ③急迫性; ④广泛性; ⑤评价性。

8. 《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编辑部同仁轮流主编阶段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其卞要宣传内容包括:①提倡自由民卞,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

【答案】(1)老媒体是指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媒体是指以电脑、手机为主要终端的互联网。

(2)在新世纪开端,中国出现了两个舆论场:一个以传统媒体为阵地的舆论场,一个以互联网为阵地的舆论场。其间,虽然偶有相互互动,但基本上是互不干预,各有各的议题。

(3)2007年,以四大网络事件即厦门的PX 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为标志,新老媒体开始联手,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两大舆论场融合在一起,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2007年以后,新老媒体联动成为常态,新老媒体扬长避短,发扬各自优势,逐步形成新格局。

(4)新老媒体联动,形成了舆论新格局。舆论有其全新的特点:

①草根性。网民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是自发的、真实的。这样形成的舆论真正表达了网民的意愿和情绪。

②突发性。网络事件爆发很突然,长则数天,短则几个小时就从一个网民上传的事情演绎成网络事件; 而且很难预测,今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件。

③鲜明的指向性。舆论一般都指向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情。2007年以来,土地征迁、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成为舆论主要指向。

④声势壮、影响大。网络具有的脱域性,使得网络事件摆脱空间束缚,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议题,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网民都在同时参与讨论、形成舆论。舆论具有全国性,声势浩大,真正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10.简述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答案】(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终端。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2)新媒体的特点

①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 (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比如,汉川地震时,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就有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地震的博文—“地震了! ”。

②海量。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

③互动。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Web2.0的到来,使在受众反馈与传、受互动问题得到解决。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传统的权威被颠覆,每一个终端都有望成为中心。受众的需求—互动和个性—已不再是技术进步的牺牲品,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④个人化。网络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共享需要一个平台,即电脑必须相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