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基础心理学715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答案】(1)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特别与思维的神经心理学相关,它主张推理的主要成分是非言语性的,模型的结构与情境的结构相符,因此该理论认为大脑右半球应当在推理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心理学的证据普遍证实了该预测。

(2)举例

Whitaker 及其同事所进行的条件推理的实验研究:他们在两组被试中考察了条件推理,两组患者都动过双侧前颖叶切除术以减轻局灶性癫痈,一组病人大脑右半球有病灶,另一组则大脑左半球有病灶。大脑右半球受损的患者对错误的前提条件进行推理的成绩,比大脑左半球受损患者的成绩更差。因此,当给出以下错误前提条件:如果天上下雨,街道就会是干的。并对患者说:天上下雨了。大脑右半球受损的一组患者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街道会湿。这些患者不能脱离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来完成演绎推理的过程。

2. 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

【答案】1974年Simon 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后来,Zhang 和Simon 接受了Baddeley 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 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 )。

公式为:T=C[a+b(S-1)] ①

公式中C 是组块数,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 T 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总的发音时程。公式中C 与S 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 与a.b 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 、S 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 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

S 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 s 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 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 ,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 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

公式(3)的意思是,F 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 )成比例。F 是单位时间内(如1min )背诵的音节数目,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 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同

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 可以直接测量,但s 不能测量,因为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 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 )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 ,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 F=S·k/5,如果设a=k/5,那么:

F=aS ④

在公式④中,F 与S 都可直接测量,a 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a 是记住一个音节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公式①与公式④,可以发现两者的类似之处。两个公式都是利用可以测得的数据[①的T 、C 、S ; ④的F 、S],去估算不可直接测量的常数[①的a 、b ; ④的a]因而①式的思想来源于④。

Simon 从物理学思考到心理学,科学类比是导致他的新发现—公式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终于在11年后最终将组块理论与音节理论统一了起来。

3. 将EEG 与fMRI 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EEG 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fMR1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

(1)无创性。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4. 经典双任务范式有哪三类常见结果?

【答案】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其三类常见结果分别如下:

(1)第一类结果

如果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那么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例如,如果任务A 要求被试记住左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而任务B 要求被试记住右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那么由于这两个任务相互竞争工作记忆资源,左耳成绩和右耳成绩之间将会呈现近似标准的反比关系。

(2)第二类结果

当两个任务相对独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例如,在记住左耳和右耳信息的双任务中,正常被试会表现出任务间的竞争,但某些裂脑人却可以表现出左耳作业水平与右耳作业水平相互独立的结果。

(3)第三类结果

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小成完全相反的关系。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钢琴师可

以一边很流利地谈话一边弹奏难度适宜的曲子,但如果弹奏太难的曲子或参加复杂的谈话时他就无法应付自如了。

5. 元记忆是如何对客体记忆进行检测与控制的?

【答案】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可以将记忆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客体记忆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而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在客体记忆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以及提取等阶段,在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元记忆的监测与控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识记阶段

①在学习之前,元记忆的监测作用表现为对将要识记项目的难易度的预见性判断,元记忆的控制作用表现为预先选定加工模型。

②学习过程之中,元记忆的监测作用表现为JOL (学习判断)与FOK (知晓感)判断,元记忆控制作用体现为分配学习时间(指由学习者自我进行的学习; 选择适当的加工策略; 确定何时终止学习过程)。先作出JOL 与FOK 判断,形成对学习中现在所掌握的状态的元记忆估计,与应达到的学习标准进行比较,若少于该标准,则由控制作用决定继续学习(分配下面学习的时间,从元记忆库中提取适当的加工策略来进行学习); 再形成新的FOK 、JOL 。直到达到标准,输出答案时才终比学习。

(2)保持阶段

主要的元记忆活动是维持前面已习得的知识,可利用元记忆监测去判断,确定那些在保持测验中没有回忆出来的项目还应进行多大程度的再学习,并决定对其分配合适的重复学习。

(3)提取阶段

个体开始、继续或终止某一搜寻过程中可能涉及若干元记忆成分。一方面,元记忆对提取的快速开始和终比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搜寻过程中,对搜寻不出的项目是否继续搜寻还是终止,也与FOK 有关。这取决于动态的FOK 的强度,当强度降低至维持搜寻所要求的阈限以下时,搜寻过程会终止。

6. 请根据下表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l )这是什么类型的设计?

(2)该类型设计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