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新课程业已推行近十年的今天,我们处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最应该反思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面前,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改变?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支持我们改变的理论有哪些?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做到了哪些?做的怎么样?我们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试图从新课程推行的背景来了解行动的初衷是什么,紧接着了解什么是课堂教学,包括了哪些利与弊?最后明确了实效性的追求意味着我们应该做到什么。当然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没有理论支持的改变也许只是一时兴起而已,那么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理论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谈起,涉及支架式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理论支架,并详细阐述了这些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最后,笔者想把目光再次聚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从涉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个层面,梳理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希望这篇论文能够给新课程的继续推进,梳理出一条清晰地线索。
本着以上的原则,本课题研究最先明确的大致方向就是,研究一定要在新课程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同时还应该联系当前国际社会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基础教育承担的最基本的任务——为社会培养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目标明确之后,笔者从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出发,简析了两个基本概念——课堂教学和实效性,进一步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方向。理论既是实践的总结,又反过来可以指导实践的科学有效进行,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亦如此。因此,本课题第二章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出发,科学地把握和探究课堂教学实效性达成的一般方法。在理论方面,笔者特别关注了四个理论支持,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除此之外,本文还从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出发,阐述了教师对学情把握的重要性。这一章的理论基础探寻,并非纯粹地讨论理论本身,而是结合教学实际和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具体而详尽地阐述理论的运用。任何研究也不能脱离实际,应该以现实状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第三章就从课题研究的现实依据出发,明确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目标,阐述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前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主要是从“低效”“无序”这两个主要方面来研究阐述的。最后,本文将研究发现和所得运用于剖析典范的课堂实例,借此来更加具体的阐述高中语文新课程下课堂实效性的达成过程。
总之,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宏大背景,立足于教学现状,依靠理论指导,明确教学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一线教师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