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之基础旅游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国际旅游

【答案】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某一国家的居民跨本国边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1)国际旅游活动分为两种情况:

①出境旅游,又称出国旅游,指本国居民跨越国界,前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②入境旅游是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某国开展的旅游活动。

(2)在旅游统计工作中,根据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国的停留时间,国际旅游活动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两类:

①过夜的国际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并在该国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旅游活动。

②不过夜的国际一日游是指旅游者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不在该国住宿设施中过夜,通常当日离境的国际旅游活动。

2. 旅游基础设施

【答案】旅游基础设施的解释与划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标准。依据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依赖程度,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访问期间必须依赖和使用、作为旅游接待地区所必不可缺的那些设施,划归为旅游基础设施。依据有关设施的建设特点,将建造于地下或地表的一般公用事业设施划归为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按照这一划分标准,旅游基础设施应包括:

(1)一般的公用事业设施如供水系统、排污系统、供电系统、道路系统等,以及与此有关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港口码头、夜间照明设施等。

(2)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设施或条件

如医院、银行、食品店、公园、治安管理机构等。

3. 大众旅游

【答案】大众旅游有双重含义:

(1)大众旅游指的是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亦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己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2)大众旅游是指大众型旅游,即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大众型,实指旅游活动的规模化开展形式,特别是指旅游者

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按照预定的时一间、线路和活动内容,以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方式开展旅游。

二、简述题

4. 在全球国际旅游人次中,近距离的国际旅游何以会占绝大比重?

【答案】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活动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通常都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容易发现,除了极个别的小国之外,国内旅游活动的规模总是大于出国旅游活动的规模,并且近距离旅游的客流量总是占据很大的比重。

形成近程旅游所占比重较大的基本原因包括:

(1)旅行距离近,交通费用较小。这意味着,在近程旅游方面,拥有这种支付能力的人数无疑较多,因而需求量较大。

(2)往返的旅程时间较短。这意味着,在近程旅游方一面,拥有时间条件的人数较多,特别是寻常周末休假时间也可用于出旅游,因而需求量较大。

(3)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比较接近,易于适应。由于地缘和文化相近,旅游客源地社会与旅游日的地社会之间的社会文化障碍较小,因而乐于互访的人数较多。

(4)在旅行手续以及交通情况方面相对便利。就国际旅游而言,很多国家对邻国居民的旅游来访都实行免办签证或者只需在入境口岸办理简单的临时签证。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通常无需办理旨在准入的履行手续。此外,由于距离较近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通常都比较便利,因而来往旅游者人数众多,甚至会有很多自驾车旅游者。

5. 在干预旅游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案】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干预的常用手段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于管理或影响旅游需求,另一类用于管理或影响旅游供给。

(1)需求管理

在影响和控制旅游需求方面,目的地政府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

①旅游目的地的对外促销与宣传。目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控制对外促销宣传的力度,去刺激或抑制来访旅游需求;

②控制游客进入量。这一手段既可应用于抑制来访游客的数量,也可用于对己经到访的游客进行分流;

③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

④通过为到访游客提供信息服务行使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基于国际经验,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控制和影响旅游供给方面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

①控制土地的用途。这是目的地政府用于控制旅游供给的最基本的方法;

②行使建筑物管制。这一手段经常用以配合用地控制;

③市场管制。目的地政府可通过立法手段对旅游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管制和规范;

④实行特别征税。有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征收旅游税影响和控制旅游供给;

⑤实行投资鼓励政策。为了鼓励发展旅游业,很多目的地政府都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者实行这样或那样的鼓励政策。

三、论述题

6. 试析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答案】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开发工作所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开发是手段,而作为开发的结果,使旅游资源项目得到有效利用则是目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基础条件

就潜在的旅游资源而言,要使其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开发者必须根据该项旅游资源的现存状态以及接待条件的欠缺情况进行必要的初始开发和建设,否则将无法使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资源,无法使其旅游吸引力得到有效发挥。

(2)巩固、改善和提高该旅游资源项目的吸引力

即便是现实的旅游资源项目,甚至是那些己为旅游业长期利用的旅游景区或景点,也时有必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再生性开发。这种开发工作的直接日的则是为了巩固、改善和提高该旅游资源项日的吸引力。对现实的旅游资源项目也需要不断进行再生性开发的原因在于,作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任何旅游景区景点都有其生命周期。

(3)旅游资源遵循生命周期规律

与一般制造业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的情况一样,任何一个以某种旅游吸引因素为核心的旅游环境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将经历一个先是由“冷”而逐渐变“热”,继而又逐渐由“热”变“冷”的演进过程。对于不同的旅游景区景点来说,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可能会很短,有的则可能会很长,这须视具体状况而定。但是从理论上讲,其市场寿命的这一演变过程无论如何迟早总会发生。

7. 我国在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旅游者是如何界定和分类的? 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案】(1)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纳入国内旅游统计范围的人员统称为国内游客。对国内游客的具体解释是: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等原因,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到访地区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在这一定义中,惯常居住地是指一个人最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于此居住的城镇(乡村),或者虽然在这个城镇(乡村)只居住了较短的时期,但未来12个月仍会返回那里居住。

(2)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体系中,国内游客分为两类:

①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到访之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②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国大陆境内10公里以外的其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