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溶原性细菌
菌。
2. 一碳单位。
【答案】一碳单位是指在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仅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如甲基、亚甲基、羟甲基等,一碳单位可来源于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等的分解代谢,一碳单位参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修饰,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等。
3. 核心酶。
【答案】核心酶是指没有亚基的RNA 聚合酶。大肠杆菌的RNA 聚合酶全酶由5个亚基组 成
4. 糖苷。
【答案】糖苷是指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
5. 转录空泡(transcription bubble)。
【答案】转录空泡是指由RNA-pol 局部解开的DNA 双链及转录产物
DNA 模板链而组成的转录延长过程的复合物。
6. 乳酸循环。
【答案】乳酸循环是指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
7. 后随链(lagging strand)。
【答案】后随链是指DNA 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延伸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由合成的一系列短的DNA 片段(冈崎片段)连接而成的新生链。
8. 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细胞质中,由6-P-葡萄糖直接氧化脱羧生成
第 2 页,共 29 页 【答案】溶原性细菌是指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端一小段依附于NADPH 和5-P-
核酮糖,并进一步单糖磷酸酯互变,再生6-P-葡萄糖的过程。
二、问答题
9. 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排钾保钠的机制是什么?
【答案】
关于醛固酮潴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醛固酮能与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液中的受体结合,后者将醛固酮带入细胞核,作用于DNA ,引起某种特异mRNA 的合成,mRNA 转移到细胞液中,再翻译生成醛固酮诱导蛋白(AIP )。AIP 可能是一种通透酶,增强肾小管管腔面细胞膜对的通透性,
使原尿中的进入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并向血液转运。实验证明,当
和的排出,重吸收后,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管管腔之间的电位差加大,此电位差促进可见醛固酮保钠的作用是原发的,而钾的排出是被动的。
10.脊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DNA 上的胞嘧啶经常被甲基化形成
你认为这种系统存在于 含有5-甲基胞嘧啶的DNA 的细胞中有什么样的合理性?
【答案】5-甲基胞嘧啶可自发地发生脱氨基作用而转变成T 。如果这种情况在细胞中发生,则原来正常的G-C 碱基对就变成了错配的G-T 碱基对。假如这种错配的碱基对得不到纠正,则经过一轮DNA 复制,原来的G-C 碱 基对有可能转变为A-T 碱基对。如果细胞内有一种专门的能够识别错配G-T 碱基对并将它们修复为正常的G-C 碱基对的修复系统,则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1.假设用在相同的细胞内,发现有一种专门的能够识别错配G-T 碱基对并将它们修复为正常的G-C 碱基对的修复系统。对葡萄糖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碳原子进行标记,当用酵母从葡萄糖发酵生产乙醇时,的放射性最高而乙醇的放射性最低?
和乙醛,后者经乙醇脱氢酶催化转
与)生成乙醇。欲使
葡萄糖的
)转变为另外两个碳原子(采用什么方法标记可使得【答案】根据糖酵解反应过程,
丙酮酸氧化脱竣产生变成乙醇,即丙酮酸羧基碳原子(的放射性最高而乙醇的放射性最低,则要葡萄糖的标记尽可能地转移到丙酮酸与原子经酵解可代谢为丙酮酸羧基碳原子,因此标记这两个碳原子可达到目的。
12.什么是莽草酸途径?
【答案】芳香族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只能由植物和微生物合成。这3种氨基酸的合成途径有7步是共同的,形成莽草酸。莽草酸可看作此3种氨基酸的共同前体。将以莽草酸为起始物直至形成分枝酸的异端过程称为莽草酸途径。
13.构型与构象有何区别?
【答案】构型是指立体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分为D 型和L 型,可以在立体化学形式上区分开;构型的改变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连接,并导致相应的光学活性变化(变旋)。构象则是分子中因共价单键的旋转而导致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布,形式
第 3 页,共 29 页
有无数种;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连接,也没有光学活性的变化。
14.为什么甲状腺素可以口服,而胰岛素只能注射?
【答案】因为甲状腺素是酪氨酸衍生物,在小肠不会被降解,能够直接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而胰岛素是含有5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在胃和小肠被降解为氨基酸,所以只能通过肌肉注射。
15.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答案】(1)迅速供能。
(2)某些组织细胞依赖糖酵解供能,如成熟红细胞等。
16.某氨基酸溶于
小于6?
【答案】氨基酸在固体状态时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某氨基酸溶于的水中,从7下降到6, 说明该氨基酸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放出了质子,溶液中有如下平衡存在:
为了使该氨基酸达到等电点,只有加些酸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因此氨基酸的小于6。 的水中,所得氨基酸溶液的为6, 问此氨基酸的是大于6、等于6还是
三、论述题
17.蛋白质分子变性与核酸分子变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起蛋白质和核酸变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原理是什 么?它们变性后进行复性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答案】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理是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被破坏,从而引起天然构象的解体,但主链结构中的共 价键并没受到破坏。蛋白质变性主要是次级键如氢键、盐键、范德华力等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变化,蛋白质 生物活性散失。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它们之间的区别 是破坏的作用力,前者是次级键,如氢键、盐键、范德华力等遭到破坏,而后者仅为氢键。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如热、紫外线、高压和表面张力等;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酸、碱等。其现象主要有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下降,黏性増加(不对称性增大)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的 改变。核酸的变性指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很多,有高温、酸碱度、有机溶剂如 尿素、甲醛等。其现象主要有紫外吸收值增高(增色效应),浮力密度增高,比旋降低,黏度降低等。
蛋白质的复性主要是要去除变性因素。例如,胃蛋白酶加热至
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如将温度再降低到
使溶液重新回到蛋白质的最适
等。
第 4 页,共 29 页 时,失去溶解性,也无则又可恢复溶解性和消化蛋白质的能力。酸碱变性则值。 核酸的复性主要是变性核酸分子的双链重新缔合为双螺旋结构,如热变性的DNA 缓慢冷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