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依靠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是终身教育。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使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热点。 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如果缺乏学生自由、开放、自主地学习这些最基本条件,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征,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等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一点国外也有共识。 "研究性学习"常见的研究方式是主题探究和课题研究。本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讨论课题研究。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把课题研究与地理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进行。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从要求学生仅仅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科知识到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的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力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这一冲击波首先指向的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课程组织和实施,然后将引起传统的"教的文化"和"学的文化"的震荡和变革,进而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建设和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真正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关键。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文章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高中地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探索;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等四大部分,对高中地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必要的准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