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1001,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使动用法
【答案】使动用法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的特殊用法,具体如下: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并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2)形容词用如使动,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君子正其衣冠”。“正”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
(3)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非常少见,如“文王以白里之壤而臣诸侯”中“臣”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称臣”。
2.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3. 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4.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友直,友谅,友多闻。
【答案】诚信,诚实。
6.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7. 食之,舍其半。
【答案】食:si ,给……东西吃。
8.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案】(1)疾,痛恨。
(2)翻译: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避而不谈,而一定要为它做些别的说辞。
9.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答案】洵:确实。
10.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觉:醒。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
【答案】(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音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音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四、分析题
12.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在古書中的意義和用法有何異同。
(1)餘、余
(2)才、纔
(3)醜、丑
(4)谷、穀
(5)麵、面
【答案】(1)餘:饶也。从食余声。余:语之舒也。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在于:“餘”常用作地名、国名等等,而“余”常用作第一声称代词,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2)才:才能; 能力。纔:方,始; 仅仅。
二者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才”多作名词,而“纔”则主要作副词使用。
(3)醜:丑陋,厌恶。丑: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作地支使用。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醜”和“丑”是两个字,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4)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穀: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各自指代对象不一样,故而用法也有很大区别。
(5)麵: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面:脸; 面见,面对。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麵”单纯地指面粉。而“面”用法多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副词使用。
13.仔细阅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答案】(1)内容
本词写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①上闺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a.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
b.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 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
c.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阙“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 “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 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