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0804,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之古代汉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3.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4. 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喜好’的‘好’不读 而读。、而读, 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6. 许子以釜甑爨。

【答案】爨:炊,烧火做饭。

7.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且:而且,连词。

8.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

【答案】(1)再拜:再拜稽首是比稽首更重的一种礼,先拜,然后稽首。

(2)奉:捧。

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答案】爱:吝音;吝惜。

10.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答案】舅:丈夫的父亲。

三、简答题

11.谈谈下面几个汉字在六书上的形体结构特点。

行 徒 役 街 衍 徕 微

【答案】(1)行: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

(2)徒:形声。从辵(chu ò),土声。本义是步行。

(3)役:会意。从人从殳(sh ū)。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

(4)街:形声。从行,圭声。本义是四路相通的大道。

(5)衍:会意。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

(6)徕:形声。从彳(chi ),来声。本义是到来,与“往”相对。

(7)微:从彳(chi )(wei )聲。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四、分析题

1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13.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答案】(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①前置的宾语:“未之敢忘”的“之”。

②前置的种类: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翻译全句:楚国国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①前置的宾语:谁

②前置的种类: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放在动词前。

③翻译全句:我是真的没有才干,又能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