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患者往往会感到食而无味。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一般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同感觉之间多少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是:对此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人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2.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研究一:有人探讨了不同亲缘关系成员在不同养育环境下智力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如下表。

不同水平亲缘关系的亲属之间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

研究二:研究者测查了5岁的非裔美国儿童和白人儿童的智商,对每个儿童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考察,并对这些社会经济变量间的差异与不同种族儿童智商的差异是否有关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表。

非裔美国儿童和白人儿童智力分数的差异

(1)研究一应用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是什么?

(2)从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能得出哪些结论?

(3)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说明在考察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问题时,研究设计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研究一应用了相关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使用了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手段(或双生子研究)。通过对不同遗传和环境的个体之间相关系数的计算,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出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各自的影响。

(2)从研究一得出的结论:①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亲缘关系越密切,智力的相关程度越;②智力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亲缘关系相同,相同家庭中的成员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高于不同高)

;③智力既受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研究二得出家庭中的成员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

的结论:非裔美国儿童和白人儿童在智商上的差异并非种族差异造成,主要由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如经济收入、家庭环境等)引起。

(3)在考察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时,研究设计应注意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要探讨遗传因素的作用,血缘关系研究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同卵双生子之间智力上的相似性,可归结为遗传的作用;智力上的差异性,可以归因于环境因素。如果要探讨环境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研究设计必须控制遗传因素。考察智力的种族差异,也必须控制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才能得出信服的结论。此外,必须对环境因素变量进行清楚的界定和操作。

3.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

4. 心理学家在研宄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斯金纳把言语的发展看成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上的增加。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

这是由奥尔波特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根据语言的习得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初期,强化依随和即时性模仿存在重要的作用。儿童

,父母就最初的几个单词是在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模仿和不断强化下获得。儿童说出“爸爸、妈妈”

会给予强化,同时父母也会不断给向儿童呈现一些语言,让儿童进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