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5

2017年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5

2017年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37

2017年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48

一、名词解释

1. 关键期

【答案】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段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2. 成熟

【答案】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3.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4.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从很早开始,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 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二、简答题

5. 简述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心境、激情和应激是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它们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且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6. 下面是一位14岁男生的日记摘抄,试分析日记内容反映的初中生的典型心理特点。

,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我们。 大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不到两年,我长高了,吃得多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不再是“小小少年”。但是在父母眼里,我仍然还是个孩子,逛公园、逛商店或外出散步,妈妈还是像过去一样,拉着我的手,生怕我会走丢似的。要是被同学看见了,真是丢死人了。更让我苦恼的是,妈妈总是事无巨细地管着我,

;晚上做完作业,刚打开电视想看看体每天骑车上学,妈妈总是不断地唠叨:“马路上多加小心”

育新闻,妈妈又会问;“作业做完了吗? 早点休息,明天一大早还得上学呢!”运动鞋想买阿迪达斯的,妈妈却非要买耐克的……

走进教室,我总觉得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跟女同学打个招呼会感到脸红心跳;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欣喜若狂,一次小考考砸了会垂头丧气;为了一个小问题,会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当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又会觉得羞愧难当……

在同学的眼中,我帅吗?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吗? ……尽管有这么多烦恼,父母却浑然不知,有时候想和他们交流,但又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真不知道该向谁诉说。仔细观察班上其他同学,虽然他们表面上显得若无其事,但似乎又都与我有同样的问题、困惑和迷茫……

【答案】日记内容反映了初中生在青春期前后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和思维这三方面的心理变化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评价的发展

a.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日记中写到:“有了自己

,,等都说明这位少年在意的主见,而不再是小小少年”“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会觉得羞愧难当”

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和看法,希望自己可以在别人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

b. 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如关注身高、外貌等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如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关注自己内心世界。日记中提到“我长高了,吃多了……但是在父母眼

,可以看出,该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妈妈对他像小孩子一样,他希望自己里,我仍然是个孩子”

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做出判断。他在曰记里问自己,“我帅吗?我是一个好学生吗?”等等,说明他对自己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外表上,而且对自己有心理的自我的关注。

②自我体验的发展

a. 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fi 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反抗性表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上。初中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在生活细节上作出决定,不再需要父母的意见。如日记中提到:他想买自己喜欢的鞋子,但是妈妈却买别的等,妈妈总是不断的唠叨让他注意很多事情,而他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有能力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希望独立于父母。

b. 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在日记的最后,该生写到“尽管有这么多烦恼,父母却浑然不知……真不知道该向谁诉说。”他认为老师、同学、父母都不理解他,并且同学和他有一样的苦恼,他希望交流,但是又不知该如何和同学交流,因此表现出闭锁性。

c. 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日记显示该学生对于自我的思考更加深入。他知道自己有许多苦恼、问题、困惑、迷茫,希望得到解决,他感觉别的同学和他面临相同的问题,他对自己表现出的行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说明其自我体验更加复杂。

(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

①强烈、狂暴与温和、平静共存。从日记中的许多情绪描述如“欣喜若狂、垂头丧气”“面红耳赤”等可以看出,同样的刺激在初中生那里引起更大的情绪反应,但这时的情绪表现较过去已不太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的控制消极情绪。

②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从“难以启齿”和希望倾诉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初中生有时会隐蔽某些情绪。而在表露情绪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带上一定表演痕迹,失去了情绪表现的自然性。

(3)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初中生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此,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初中生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如日记中提到感到有几十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因而常感到手足无措。

7. 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