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811西方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2. 四线段

【答案】四线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按照其清晰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柏拉图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叫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如诗和文艺作品: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3.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4.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

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二、简答题

5. 简述康德的道德公设。

【答案】(1)道德公设的概述

①前提

在道德问题上,康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理性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

②道德公设

a. 道德公设的作用

在道德实践中,除绝对命令外,还需要道德公设。他认为,为了使人们相信道德生活是可能的、至善是可以达到的、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道德公设就不可缺少的。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b. 道德公设的感性因素

道德公设是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需要虽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他虽然否认感性的欲望和情感是道德律的依据和基础,但他并不完全否定感性在道德中的作用。他相信一旦道德律被置于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就将有助于道德律的实施。

③道德律与道德公设的关系

在他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律与道德公设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a. 前者是基础、是主干,后者是应用、是辅助;

b. 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于基础之上,是绝对命令;

c. 道德公设虽有理性依据,但还要兼顾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设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不是绝对命令,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因素。

(2)三条道德公设

康德认为道德公设共有三条,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道德公设。

①意志自由

他认为意志自由不仅是公设,还是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意志自由,则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人们只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②灵魂不朽

由于人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至善。因此,人只有相信灵魂不朽,人们才会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

③上帝存在

只有当人们相信,德行是与幸福一致的,一个道德的人将得到幸福,否则将受到惩罚,他的

道德努力才有现实的动力。因此,必须假设一个至善的主宰的存在,即上帝。这个至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好人和坏人得到相应的结果。

6.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7. 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答案】斯宾诺莎的属性二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他认为神具有无限的属性,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能认识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广延和思想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而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

(1)广延和思想

斯宾诺莎认为广延和思想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实体的,他并不认为物体决定思想,或思想决定物体。他认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则是思想属性的样式。因为样式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同一属性的因果系列中发生,所以事物和观念不能相互作用。但是,广延和思想既然从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着对应关系。斯宾诺莎说:“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因果序列与观念的因果序列之间的样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身体和心灵

斯宾诺莎说:“心灵的命令、欲望和身体的决定,在性质上,是同时发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东西。”根据身心对应的原理,他得出了“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的结论,也就是说,“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总之,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并未突破笛卡尔的一元论。他虽解释了思想和广延、心灵和身体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现象,但又否认它们之间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实在。身心平行论只是把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转化为属性二元论而己。

8. 简述智者的方法。

【答案】智者常用的方法是论辩术和雄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