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2.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3.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O 4.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
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5.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二、简答题
6. 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al )? 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
(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理解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
②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做出反应的,可以指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且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
③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
④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仟,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7. 信息爆炸易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答案】信息爆炸使得“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它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地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这种读物只有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其实,信息爆炸的后果远不止这些,从大的方面讲,还包括:
(1)信息泛滥
据日本《信息流通调查报告》估计,人类标准供给信息量每10年约增加4倍,而个人消费量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如此日积月累,过剩的信息必然堆积如山,最终会造成信息“雪崩’,、信息洪水,危害社会和人类自身。
(2)信息超载
这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它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 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 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3)信息浪费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类应该予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无
用信息所淹没,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信息洪水,这种大海捞针式搜寻的结果是,经常无奈地让一些有用信息与大量无用信息一起从身旁流走,从而造成了信息浪费。同时,这也浪费了为传播和搜集信息而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4)信息疾病
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人们受到信息爆炸、信息超载、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疾病:有的手忙脚乱,焦虑不安,情绪暴躁; 有的消极被动,精神麻木,智力退化; 有的紧张害怕,草木皆兵、四面楚歌; 有的回避信息,抵制信息,破坏信息; 还有的自我封闭,残酷冷漠,心理变态。
8. 什么是管理研究? 你认为传播研究能否做到价值中立?
【答案】(1)管理研究是指许多经验性研究的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在政府、企业或由企业资助的基金会的资助下进行,这些项目主要是为决策者服务,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2)这一传统本着科学研究价值中立的立场,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严格区分开,基本不理会研究结论应用所产生的后果。结果造成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细致,主要关注信息的效果,对信息本身不做价值评价。
(3)不能做到价值中立,由于它们的研究受到资助,代表着受资助方得立场和价值观。
三、论述题
9. 民间舆论场为何对官方媒体不信任? 如何打通两个场?
【答案】(1)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原因
①两个舆论场所讨论内容的方式、使用的话语存在较大差异。官方媒体舆论场主要在于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民间舆论场,则显得较为嘈杂,网民在微博、论坛上各抒己见,针贬时弊,经常会制造一些令人喷饭的描绘形式,总体而言,它使用的语言更为草根,更为生动,更接地气。
②与两个舆论场背后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重要关联,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封闭状态对于观念分野也有着深刻影响。
③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盛,为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而互联网对社会舆论、对党政机关的公信力,乃至于对NGO 、企业的冲击都是空前的。在互联网的自媒体上,网民对很多公共事务有着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非常尖锐。
(2)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必要性
在舆论场多元化、复杂化的当下,每个地方是民间舆论场域与官方舆论存有分歧的一面,但也有交集之处。打通两个舆论场是当下中国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弥合社会观点冲突和分歧的必然举措。由于主流舆论场天然具有高门槛,民间舆论场很难进入,这就要求诸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要沉入民间,主动沟通两个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并非隔膜隔阂、独立独行,而是可以交流交接、融通融合。但这种融合需要主动接轨、积极打通。
(3)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方法
①厘清对网络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
切实转变观念,厘清对网络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尽管民间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虚言、谎言、怨言现象,但仍应牢固树立网络的灌水不是祸水、网民的意见不是偏见的理念。
②积极适应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