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渤海大学文学院622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2.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3. 信息主权

【答案】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 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5.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他提出的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他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论》、《理解媒介》等等。

二、简答题

6. 简单解释“人不能不传播”。

【答案】(1)“人不能不传播”是帕洛阿尔托学派的格言,由该学派奠基者贝特森的学生瓦兹拉维克在1972年的《走向精神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传播,人们不可能不传播信息。帕洛阿尔托学派在本质上将传播等同于人类的行为。这个断言使人类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传播都是有意图的。

(2)帕洛阿尔托学派也称交往传播学派。这一学派认为,个体与他人的传播关系是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交往传播学派的研究是在帕洛阿尔托小组进行的,这个小组源于帕洛阿尔托地区的两个更为早期的理论小组的逐渐融合,这些学者从事精神健康、家庭治疗和精神分裂症等与传播有关的问题研究。

7. “报纸上最近接连报道,政府限制房价过快增长措施奏效,房价持续下跌。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你认为哪一传播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请简释这一传播效果理论。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题目中,“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符合“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观点。

8. 请谈一下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影响。

【答案】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特别是对德国社会学家G. 西梅尔的理论而言,芝加哥学派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芝加哥学派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它试图通过研究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芝加哥学派的问题是:在迅速成长的城市中拥挤不堪的移民贫民窟里,诞生于乡村社区的美国民主制能否有生存之地。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芝加哥的社会学家来说,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作符号交互论的观点。

(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三、论述题

9.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

【答案】(1)谣言的含义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暖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暖昧,谣言的传播就越厉害。

(2)抢盐风波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 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舆论在线上短时间内迅速引爆激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极容易引发社会动乱。谣言凶猛,广东省多个部门在短时问内迅速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行政介入与权威信息发布多种手段形成立体辟谣渠道,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危机在小到两天的时间内迅速平息,这场政府应对舆情的示范战,被媒体称为“短命谣盐”。

(3)谣言的控制策略

①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休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

②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一一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消息,该消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消息,或即使有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分歧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得到有关该消息的相互冲突的描述,有时则因为个人对该消息的理解力的原因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

a. 对有可能滋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

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风波中,核泄漏引起民众恐慌,而媒体又在传播西方一些地区抢购含碘药品的新闻,在民众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滋生谣言,假设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