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一) ... 2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二) ... 8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三) . 13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部密押卷及答案(四) . 19 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619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五) . 25
一、名词解释
1. 单向传播
【答案】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2.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答案】《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即《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月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 反馈
【答案】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陛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4. 非语言符号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 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5.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
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二、简答题
6. 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答案】(1)大众社会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或方法。
所有的大众社会论者都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但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贵族立场对人民大众的攻击,有的是对法西斯体制的批判,有的则是为了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
(2)大众社会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它虽然把权力精英作为批判的对象,但又把他们看作是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则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这种精英史观,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的。不过也应该看到,大众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对人们理解现代社会不无助益,他们的分析也触及到了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
(3)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①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②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③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④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⑤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
⑥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这些条件,是现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在处于现代化和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除第六个条件尚不明显之外,也具备其他五个条件。因此,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这样一些社会条件的意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7.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
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8. 简述宣传与传播的异同。
【答案】(1)宣传与传播的含义
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②传播是人类对现实进行的象征性表述,以及这种表述得以成为可能的物质手段和制度条件,它直接表现为信息的社会流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宣传与传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宣传与传播的相同点
宣传本质上是一个传播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宣传的主要元素与传播一样,包括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
(3)宣传与传播的不同点
传播是一个一般的范畴,‘已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包括新闻、娱乐、广告、书刊评论、公关、宣传、演讲等。而宣传则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特指那些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对受众施加一定影响的有目的的一种传播形态,‘般强调其政治含义。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