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708体育学综合之体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反应时
【答案】反应时是指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主要反映人体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2. 群众体育
【答案】群众体育是指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3. 静息电位
【答案】静息电位又称跨膜电位或膜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是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形成的K+平衡电位。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 。
4. 健身体育
【答案】健身体育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关注通过对健身项目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爱好和运动特长,获得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认知
5. 简述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变量。
【答案】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变量有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社会支持、表象训练以及相信康复方法的效果等。
(1)调整认知
通过调整运动员的认知,可以改变运动员的不合理信念,解决影响运动员损伤康复的深层心理问题。包括认识理解运动损伤;正确归因;客观坦诚。
(2)设置目标
设置目标有助于运动员将注意指向当前的活动任务,增强自信心水平,降低认知焦虑,形成现实的期望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3)积极思维
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感知和行为方式。通过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运动员战胜运动损伤带来的身心痛苦,并可能缩短康复练习所需时间。
(4)社会支持
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发地建立我们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不知不觉中已经自发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与帮助,如家人、教练、队友、朋友等等。
(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运动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应对技能对运动损伤后心理上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要自身拥有免疫力和修复力。
①酸葡萄效应。在心理斗争过程中,以“歪曲事实”为代价去换得一种“心理平衡”。
②否认与移置。运动员可以借用精神分析称之为“否认”的心理机制来降低自己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选择合适的发泄对象和发泄方式。
③投射与升华。
a. 投射是人类潜意识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它能够把我们内心的不满和焦虑,以一种“伪装”的形式折射出去。
b. 升华则是一种积极的,将应激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化悲痛为力量。
④避免消极谣言。运动员大多有一种夸大受伤程度、用灾难性的字眼去形容伤势的倾向,无形中会产生或加重焦虑情绪,所以应避免消极断言。
⑤问题定向。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压力和挫折情境,可以去躲避,也可以针对损伤情况,去积极地治疗和处理。
⑥表象训练。表象训练用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可以加速受伤部位的复原,以及防止运动技能的退化。
6. 简述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案】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指向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1)直接动机
①直接动机是指向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 ②直接动机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运动活动的有效力量。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
(2)间接动机
①间接动机是指向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
②间接动机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
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
7. 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案】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血液的运输功能
①氧的运输:血液可将O 2运输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
②二氧化碳的运输:将细胞产生的CO 2和各种代谢产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③其他物质的运输
a. 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和水、盐、维生素等物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供各组织细胞进行代谢或暂时储存。
b. 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及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
(2)血液的调节功能
①缓冲酸碱。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血浆中的缓冲对,能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 稳定。
②调节体温。血液中含有大量水分,水的比热较大,可吸收较多的热量,缓冲体温变化,运输体内热量到体表散发,从而维护体温的相对恒定。
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保证。
(3)血液的防御和保护功能
①免疫功能: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浆中所含的多种免疫物质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的侵害。
②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有防止出血的功能等,从而对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8. 简述体育锻炼与人格、认知功能的关系。
【答案】(1)体育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①在青少年时期参与运动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使个体在外向性、稳定性和依赖性方面有一定的转变。
②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更聪明、认真、富有想像力,为人直率,而且有较强的自立能力。
③锻炼可以使A 型行为特征发生积极的变化。
④可以培养勇敢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情感。
⑤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⑥体育锻炼抗议通过提高个体的身体自尊而对人格产生影响。
(2)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①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