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推行农业集体化。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实行余粮征集制。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该描述应符合()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