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801中西哲学史(中国)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2.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答案】“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评程朱“万物一理”的观点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差别,而且理因时致宜,否认固定不变的永恒的理。

3.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4. 天人感应

【答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 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5.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6.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7. 犯手实做其事

【答案】犯手实做其事是颜元关于格物的思想。他认为心中想过、口中说过、纸上写过都不能算是格物,格物必须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投入到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去。颜元反对宋代以来儒者静坐的通病,提倡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他还举了学礼、学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认为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总之,颜元反对以思辨、读书、讲问等活动来解释格物致知,强调要“犯手做实事”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8.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二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老子“为学口益,为道口损”

【答案】(1)释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最后到达“无为”的境地。老了说“为学日益”就是承认,对于追求学问的学者来说,知识越积累,就越丰富。那么,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和“静观”。

(2)评价

老子的这一论断,表明了他注重理性思维,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这是具有合理性的。这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但这也容易导致把理性思维绝对化,甚至陷入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

10.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俱分进化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

(1)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氏认为,人类进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向理想世界趋近的过程。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即“俱分进化”。

(2)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章氏认为,恶和苦的进化给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善与乐,因而他认为进化这一客观事实虽不可否认,然而进化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并不是正面的,随着社会的进化,必然导致罪恶的扩大和痛苦的加深,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至乐的境地,他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3)主张建立“五无”社会

章氏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与痛苦,应该建立无政府、无人类、无聚落、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社会。

(4)评价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有一定道理,然而他因此就否定文明进化,还提出“五无论”反映了他后期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11.简述僧肇的《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答案】僧肇编著《物不迁论》的目的是论述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与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成的假象。

(1)事物“动”与“静”

僧肇认为,由于一般人看过去的事物没保留到现在,故认为这些事物是“动”的; 而僧肇站在“过去”的时间立场上看,认为正是因为事物坚持“本性”未变,所以它才属于“昔物”而未成为“今物”因此它是“静”的,即“不迁”。他提出:“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静而非动,以其不去。”认为“动而非静”的人既然意识到“往物”不再来,即“往物”只存在于过去时态,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