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公司如何使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协调行动,来控制供给和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答案】公司应该采用以下方法来协调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行动,来控制供给和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1)公司必须设计出这样的激励因素,营销部门和生产运营部门可以将各自的工作协调起来,这样可以使定价和总体计划也相互协调。通常说来,需要由一个专人或小组来负责这项协调工作,因为这种协调常常需要各个小组打破他们常规的做法,所以需要整个组织的支持,包括首席执行官的支持。
(2)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将可预测变量考虑进来。
(3)主动控制可预测变量。公司经常关注他们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可预测变量。这常常体现在公司运营中,他们通过供给管理来更好地应付可预测变量。在观测到的旺季需求来临之前,营销部门和生产运营部门将他们控制可预测变量的计划协调起来很重要。这种协调使公司可以事先控制可预测变量,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2. 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依据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中积累的知识是一种核心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知识。核心能力体现企业为客户服务的价值,能为客户提供特殊的利益,由核心能力支撑的产品除了能满足客户的一般需求外,还能带给客户额外的满足,使客户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或差异性,使企业与其他竞争者明显地区别开来; 核心能力是企业通往未来的关键,有助于企业开拓未来商机,能够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衍生出其他的新产品或服务,从而使企业占领新的市场,赢得新的客户。
(2)明确知识缺日
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首先需要明确当前企业能力与总体战略目标之问的差别,即发现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目前还缺失什么知识。
企业为犷适应外部环境,实现自己的战略日标,需要相应的知识,同时期企业内部也积累犷一些知识,但是知识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可能完全匹配,这就形成了知识缺口。知识缺口是企业选择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它表明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哪些知识。
(3)选择知识管理战略
在明确企业的知识缺口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
还有,企业的产品是标准化的还是个性化的。前者变化不大,使用的知识相似,大批量地生
产产品实际是对知识的重复利用,应当将这部分知识进行编纂存储,以利于重复使用。反之,个性化的产品不能太依赖己有的知识,需要利用人员之间的交流产生灵感,所以有攀要加强组织中或组织间的知识交流。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需要采用编纂化的知识管理战略,生产个性化产品的企业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战略。
3. 如何实现供应链战略和竞争战略间的匹配?
【答案】要实现战略匹配,必须在战略匹配带中将供应链反应能力和潜在需求不确定性进行匹配。
潜在需求不确定性越高,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应该越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战略匹配。反应能力强的供应链,必须将供应链网络、所有的功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反应能力; 而赢利水平高的供应链,必须强调让供应链网络、所有的功能战略都来为增加赢利做贡献。
其匹配如图所示。
战略匹配带关系示意图
4. 组织结构设计受哪些因素影响? 组织结构设计时如何来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答案】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实体为实现其特定目标,完成其工作仟务,在职责、职权等方面进行划分所形成的分工协作体系,其核心是组织实体通过设计所形成的正式的职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正式的卜下级报告负责关系,部门组成的方法和各组织成员之间有效沟通、整合、协调的手段等。
(1)对组织结构具体特征属性及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结构变量,提供描述组织内部特征的尺度。结构变量一般包括专业化分工程度、规制化程度、层级分布、集权分权程度、员工结构分布等。
②情境变量,描述影响和决定组织结构的外在背景因素,它从组织整体卜和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反映着组织的整体特征。情境变量一般包括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组织环境、组织技术、组织规模和组织历史发展阶段以及组织文化和管理传统等,它是组织结构设计和调整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组织结构设计是将一个组织实体为实现其目标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按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业务工作,形成一系列工作职位; 然后再将这些工作职位按其内在的联系组合成若干管理层次和部门,确定各职位、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和职权,最终连接形成一
个相互联系的组织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组织具体所处的情境变量和结构变量,对组织的管理层次或管理幅度、部门和职权做出合理的划分,并保证在组织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一,组织结构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5. 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案】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理论主要有: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要求从事跨国生产的企业必须拥有某些可转移的优势,才能同熟悉当地社会环境、市场和商业条件的东道国企业进行竞争,获取利益。垄断优势主要包括:
①产品研究开发与生产技术优势。
②生产规模经济优势。
③资本规模与资金优势。
④国际经营的管理与人才优势。
⑤多国经营的市场营销网络与资源配置优势。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难以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于是企业投资于这些中间产品的生产,将其生产内部化,以企业内部市场取代外部的不完全性市场,以达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避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运用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进行合理的国际避税,使公司整体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企业向某个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是为了获取该地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利于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4)产品周期理论
维农(RaymondVernon )于1966年提出产品周期理论,用“产品周期”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间直接投资现象。维农把产品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一个阶段,并以产品创造发明国、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三种类型国家在产品周期小同阶段的生产、进出口和消费特点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过程。
(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①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国际企业拥有的一种东道国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是该企业所特有的、独占的、可在公司内部自由移动的,并能够使企业克服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各种风险。
②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指国际企业利用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使其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