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概论(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资产剥离与分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案】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将其自身的一部分出售给第三方。分立则是企业按比例把它在一个子公司拥有的股份分配给自己的股东,从而形成两个公司,它们与以前仅有的一个公司具有相同比例的产权所有关系。

(1)资产剥离与分立的区别:

①资产剥离往往与并购交易相联系,在国外约40%的收购与其他企业的资产剥离相对应。 ②分立没有货币易手,子公司的资产也不重估,这种交易可看作一种股票红利和免税交易。分立后的新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而股东直接持有新公司的股票,可以直接参与管理人员的选用,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控制权。

(2)资产剥离与分立的联系:分立可以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剥离。

2. 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有哪?

【答案】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

(1)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持下制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与运行管理。

(3)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

(4)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5)企业广大职工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

(6)新开发信息系统的用户培训。

(7)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宣传与信息服务。

(8)为企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其他项目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提供技术支持。

3. 控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控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未来导向原则,指控制工作应当着眼未来,而不是只有出现了偏差才进行控制,即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前馈控制功能。

(2)反映计划要求原则。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计划,计划是控制标准的原始依据,所以,控制必须反映计划要求。

(3)组织适应性原则。组织的控制系统必须与组织结构相适应。为此,控制必须反映组织的结构状况并由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

(4)关键点原则,指控制工作要突出重点,要针对关键因素实施重点控制。事实上,组织中的活动错综复杂,管理者无法对所有活动实施完全控制,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计划执行中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上。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住了全局。选择关键控制点是管理工作的一种艺术,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

(5)例外原则,指控制工作应着重于计划实施中的例外偏差,即异常偏差,也就是指超出一般情况的特别好或特别坏的情况。这可使管理者把精力集中在他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卜。

(6)及时性原则,指在控制工作中及时发现偏差信息,及时传递信息,及时处理信息,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7)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求必须具有客观的控制标准,所以,应尽可能将控制标准量化,量化程度越高,控制越规范; 其次要求控制系统应尽可能提供和使用无偏见的、详细的、可以被证实和理解的信息。

(8)准确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要求控制系统获得的信息和采取的控制措施都必须准确无误,行之有效。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控制系统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准确,造成这种不准确的原因有时是客观的,有时是人为的。因此,管理者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9)弹性原则。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0)经济性原则。控制活动需要经费。只有控制所需的费用小于控制所产生的效果,才有必要实施控制。所以,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操制系统并不是越复杂越好,挣制力度也不是越大越好。

4. 何谓人力资源? 与其他资源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体能是指对劳动负荷的承载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 智能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由于人体是劳动能力存在的载体,因此,人力资源便表现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人力资源的特点

①生物性。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有生命的“活”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

②能动性。人具有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体现在:

a. 自我强化,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刻苦锻炼意志和身体,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劳动素质和能力;

b. 选择职业,人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可以自主择业;

c. 积极劳动,敬业、爱业,积极工作,创造性地劳动,这是人力资源能动性的最主要方面。 ③两重性。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联系仅仅是彼此输出、输入最终产品和劳动力。消费过程的生产性质及其经济意义也因此被弱化到近似于无的地步。人力资本理论则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因而把消费过程还原到生产过程之中。人力资源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④高增值性。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可以产生高绩效。

⑤时效性。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体能和智能是不同的,因而人力资源在各个时期可利用程度也不同。这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持续开发、丰富再生的独特过程。

⑥社会性。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员工们置身于企业之中,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组织文化建设,注重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利益的协调与整合。

5. 何谓绩效与绩效管理? 企业如何实施绩效管理?

【答案】(1)绩效与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是经过组织评定的工作行为表现与工作结果。企业界有四种代表性的价值观:

①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

②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创造和维持社会的和谐;

③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④企业存在的理由是实现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者、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适度与均衡。

绩效管理是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某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下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作为评价每一个员工工作结果及其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的一种管理手段,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着绩效考核。企业在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时应明确组织绩效、流程绩效、岗位绩效之间的关系。

(2)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绩效目标。

②收集相关信息。

③设计绩效指标。

④制定考核方一案。

⑤为一案贯彻执行。

⑥监督、反馈、调控。

⑦考核、评估、沟通。

⑧奖酬兑现/绩效整改。

绩效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绩效控制、薪酬管理、职务晋升、培训与发展以及管理沟通。

6.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确定标准; 二是衡量绩效; 三是采取措施。

(1)确定标准

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尺度,是根据计划方案确定的。它可以给管理者一个信号,使其不必过问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步骤,就可以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

计划方案的每个目标,这些方案所包括的每项活动、每项政策、每项规程以及每项预算,都可以成为衡量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标准。标准一般包括:实物标准、成本标准、资本标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