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40历史学基础(我校自命题)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
A. 世代相袭
B. 地方推荐
C. 皇帝任命
D. 考试选拔
【答案】C
【解析】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的方式产生,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 禅宗相传是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北魏末创立的一个佛教宗派,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其中南宗的创立者是( )。
A. 神秀
B. 慧能
C. 玄奘
D. 鉴真
【答案】B
【解析】慧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岌,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
3. 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常举和( )。
A. 进士
B. 秀才
C. 明经
D. 制举
【答案】D
【解析】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 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十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
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4. 元代“也里可温”一词所指为( )。
A. 基督教
B. 摩尼教
C. 伊斯兰教
D. 犹太教
【答案】A
【解析】元朝人称基督教为“也里可温”。B 项,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宣扬善恶二元论,认为光明和黑暗分别是善恶的本源,人们应该助明斗暗,694年摩尼教传入中国。C 项,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651年伊斯兰教所建大食国遣使来到唐朝,以后商人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D 项,犹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先知运动”过程中开始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多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神教。
5. 契丹贵族( )率兵逃到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
A. 耶律大石
B. 耶律阿保机
C. 耶律德明
D. 耶律德光
【答案】A
【解析】在天柞帝被俘的前一年(1124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上称其为西辽,后来蒙古人称其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
6.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广了( )。
A. 赋役合并
B. 田粮摊派
C. 赋税征银
D. 清查土地
【答案】A
【解析】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即: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 )。
A. 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向边疆扩散
B. 士族庄园经济与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
C. 商品经济活跃,商业发达
D.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8. 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
A. 租调制
B. 摊丁入亩
C. 一条鞭法
D. 两税法
【答案】A
【解析】A 项,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对应的赋役制度。B 项,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而均田制实行于隋唐时期。C 项,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时实行的赋役制度,与均田制无关。D 项,两税法是唐朝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赋役制度。
9. 下列有关两汉手工业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汉光武帝时被列为贡品②西汉煤己成为冶铁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④汉代橹、舵、布帆、锚的发明使用,表明造船技术的成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质地细薄,东汉光武帝时被列为贡品; 西汉时已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当时的工人们已发明了淬火技术,就是在锻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以增强硬度; 汉代的漆器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蜀郡(成都)和广汉等地都设有工官,监造皇室、贵族使用的精美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180多件,不仅品种多样,而且造型美观,色泽光亮,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汉代的造船技术也己经成熟,表现在桨、稽、船尾舵、风帆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以及高十余丈有三层楼的高大“楼船”及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的制造。
10.有关元朝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是由成吉思汗建立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③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④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