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636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636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636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1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636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21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636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30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636中国古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9

一、名词解释

1. 王充

【答案】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代表作品《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2. 三长制

【答案】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3. 郑和下西洋

【答案】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航海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从1405至1433年,前后航海7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4. 国野制

【答案】国野制是指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其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楼”,是军队的主力。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其义务则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

一个特点。

5.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 九品中正

【答案】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命其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各,南北朝时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它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7. 黄老思想

【答案】黄老思想是指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思想,即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命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做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8. 复社

【答案】复社是指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社团体。其成员多为青年士子,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亲身参与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顺治时被取缔。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也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9. 孙思邈

【答案】孙思邈是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

多个药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思递因此被尊称为“药王”。

10.党锢之祸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之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严重损害了东汉王朝的根基,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火亡埋下伏笔。

二、简答题

11.简述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 b. 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后裔于祀。这类封国比较小,是周借以表明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

c. 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封姜太公于齐即属于这一类。

②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 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 并有保护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节诸侯国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而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以表示服从王室,诸侯国要派遣军队戍守都城或随天子出征; 诸侯定期朝聘,到王廷述职; 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如修筑城邑、宫室等。

b. 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除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再次分封,一般是封地内的中心

,地区由诸侯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一士,称作“禄田”。因此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封臣,而相对于下级封臣就是封君,处于“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

(2)周初“封邦建国”的历史作用:

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

①周处于中国国家的早期形态,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的主要纽带,将宗室姻亲作为分封的主体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也可以与宗法制相互支撑,起到巩固周统治的作用;

②通过分封制,周王室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用以藩屏天子,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