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和行政
【答案】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至周厉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
,周厉王被逐,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又厉王出逃后,由共国
(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在鼠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2.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3. 《汜胜之书》
【答案】《汜胜之书》是指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主要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最为著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此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4. 轮台罪己诏
【答案】轮台罪己诏是指汉武帝晚年所下的一道反省自我过错的诏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较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他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整顿内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其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5. 《甘石星经》
【答案】《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在长期观侧天象的基础上所著,迄今为止世界上
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约至西汉后两书皆被尊
,后人合称其为《甘石星经》称为《星经》。这部著作约在6世纪后佚失,散见于《史记》、《汉书》、
《晋书》、《隋书》等史书中。
6. 张骞通西域
【答案】张骞通西域是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诸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外交行动。其中张骞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时间时是武帝建元三年,其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时间是元狩四年目的是要联合乌孙。但由于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加强了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7. 卫所制度
【答案】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的基本组织制度。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卫隶属于各省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又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还于卫所。
8. 淝水之战
【答案】淝水之战是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发生于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东晋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在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9. 灵渠
【答案】灵渠是指秦朝在岭南地区开凿的水利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秦在征伐南越时,为了转运粮铜,命监御史禄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凿渠引湘水进漓江,该渠长达33公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田氏代齐
【答案】田氏代齐是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孙田和废除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姜氏的政权,但仍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田氏代齐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己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11.绍兴和议
【答案】绍兴和议是指历史上的宋金绍兴和议,计有两次:①绍兴八年(1138)和议。七年,金废伪齐刘豫,左副元帅完颜昌(挞懒)遣宋使王伦南归,许宋议和。八年秦桧二次拜相,与金议和。主要条款有:对金纳贡称臣,贡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两匹;金以原由伪齐管辖的陕西、河南归宋,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金归还宋徽宗棺木及钦宗、高宗生母韦氏与宗室等,九年,完颜宗弼发动政变,杀完颜昌,十年出兵夺取陕西河南,和议遂废,其第三项内容除原居东京的宗室得以南归外,其余均未执行。②绍兴十一年和议。宗弼因战事失利,渐有和意。高宗,秦桧决定放
,东沿淮河弃淮河以北土地,宋金乃再定和议,主要条款有:宋金间以西起大散关(今陕西宝鸡)
之线为界,中间的唐、邓、商州,四川及和尚原、方山原等地归金;宋向金称臣,并且要世世子子系谨守臣节;宋每年向金输贡银二十五万两、絹二十五万匹;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次年,金使持誓书到临安,册高宗为宋帝,国界于是年划定。绍兴十二年为壬戌年,故又称“壬
戌之盟”。绍兴和议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南宋放弃了北方国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12.炎帝
【答案】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
,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氏的子孙)
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墙之事,教百姓耕作,使百姓得以丰食足衣; 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尝遍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南部,后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二、论述题
13.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
【答案】(1)侨郡
侨置郡县是东晋南朝为南渡的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称,即为“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北方长年战乱破坏了社会秩序,产生了大量流民。西晋惠帝时,爆发八王之乱,历经16年; 以匈奴、鲜卑、羯、氏、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内迁,也给北方带来了战乱。连续不断的攻战,使北方人民流离失所,不得不大量南迁。
②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大官僚是促成侨置郡县产生的重要因素。南渡的流民,多数依附于一个较有威望的大姓士族或官僚,南渡的士族不愿丢掉自己的门第郡望,庶民也不愿意承担当地的赋役。东晋不得不设置侨置郡县安顿流民,以南徙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
③侨置郡县也是东晋政府安抚流民、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必要举措。侨置郡县照顾了南渡士族的情绪和利益。将流民纳入到政府的统治秩序中去,在当时是比较稳妥的举措。侨置郡县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