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48语文学科及教学综合基础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48语文学科及教学综合基础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 2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48语文学科及教学综合基础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 5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48语文学科及教学综合基础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 8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48语文学科及教学综合基础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11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48语文学科及教学综合基础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15

一、名词解释

1. 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2.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3.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

【答案】如:往,到……去

6.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答案】“虽”,虽然,连词。古代汉语中与“然”组合,表示“虽然这样”。

7.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8.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9. 君若以德绥诸侯,誰敢不服? .

【答案】绥:安抚。

10.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

【答案】揭:高举。

三、简答题

11.请说明通假的两种形式,并举例。

【答案】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1)同音通假

同音通假的特点是本字和借字古音完全相同。例如“固以怪之矣”中的“以”同“已”是同音通假。

(2)音近通假

音近通假是指古书上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

,是音近通假。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

四、分析题

12.寫出加下划线的字對應的今字或正字。

(1)趟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2)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5)乃使人興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答案】(1)“竟”一一“境”,边境。

(2)“责”一一“债”,债务。

(3)“辟”一一“僻”,僻邪。

(4)“属”一一“嘱”,告诉。

(5)“谕”一一“喻”,告知,使明白。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七月》)

(3)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量吾以行。(《楚辞·哀郢》)

(4)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战国策·楚策》)

(5)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6)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

(7)辞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8)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答案】(1)“上”通“尚”,崇尚。

(2)壶:通“葫”,葫芦。

(3)鼌:通“朝”,早晨。

(4)抎:通“陨”,坠落。

(5)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

(6)属:“嘱”古字,后写作“嘱”,告知,告诉。

(7)责:“债”古字,后写作“债”,债务,债款。

(8)罢:通“疲”,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