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答案】(1)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区位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2)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工作过程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 法可分为如下6个主要步骤:

①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其中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

②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并形成以各个农业生态小区单元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区图。其中,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等两张图。

③在上述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与计算两个生态区图的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灌溉农业的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旱作农业的生产力)。

④在上述光温十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十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最后统计出每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⑥按平均每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平均每天以至每年所需热量、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每一定行政单位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土地生产蛋白质量,而折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 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土地资源学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变异性很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计算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两种土地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上生产的食物可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一一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以便合理的协调人地关系,为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应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两个方面。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3.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

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4.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 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内容

①规划变量分析;

②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③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

④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4)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我国的基本粮食供应,使得在人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当时也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防止在高利益的推动下对耕地的荒弃,从而让人地矛盾在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得到缓解。

二、论述题

5. 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答案】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与土地(特别是耕地)矛盾较世界大多数国家更为尖锐,己趋于白热化。进入21世纪,人口持续增加,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应在吸收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有力对策,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