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土地复垦?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2.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
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3.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4.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凋查?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4)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二、论述题
5. 区域开发布局的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案】目前主要的区域开发布局模式有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模式。
(1)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内引入推动型产业并布局于适当的区位,通过功能极化与地域极化形成部门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同时一在经济空间和地域空间中以预想的渠道和强度,通过扩散效应释放其极化能量,推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促进区域开发目标的实现。
(2)点轴开发模式
在点轴开发模式中,点指的就是以高创新能力和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而轴则指的是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水陆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及其沿线地带。区域开发的点轴布局模式基本内容是:由控制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线的不断延伸和聚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过程,直至完成整个区域的平衡发展。
(3)网络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经过增长极开发与点轴开发两个阶段,当区域经济的空间展开过程已达到使中心极与边缘区的极化边际效应缩减到与其扩散边际效应相持平的程度时,区域的发展已趋于倒“v ”形线的顶点,即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转折点; 这时资金己不再成为全面的均衡开发的障碍,区域开发开始转向以均衡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非极化阶段。另一方面,长期的极化过程导致了经济活动在极化区的过度集中并己引起集聚规模不经济,形成交通等公共成本上升、环境质量恶化、膨胀病等,将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则均衡化与分散化就成为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开发模式就是以在区域内逐步完善和趋于密集为手段,将整个区域发展引向均衡化。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与通讯等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区的网络,从而各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而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的普及化,使得极化发展失去了必要。
其次,将己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多样化的区域产业系统。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开发的最后完成阶段。
6. 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