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答案】(1)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①早期选择理论

a.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b. 衰减模型。Treisrnan 对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

J.R.Deutsch 和D.Deutsch 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2)具体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

具体名词(生活用品、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等)。

②控制变量

实验环境、被试的听力情况、身体状态等。

③实验程序

a. 过滤器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然后让被试采用两种方式(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的方式)进行报告。如果被试以耳朵为方式报告的成绩较优,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b. 衰减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告诉被试左耳为追随耳,而右耳为非追随耳,实验结束后出乎意料的让被试回忆右耳所听到的内容(非追随耳),如果被试能回忆出右耳听到的内容,则支持衰减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自菜、菠萝、大象等,要求被试对听到的动物名词进行回忆,如河马

和大象,如果被试回忆出的动物名词,左右耳的成绩没有差别,则支持晚期选择模型。

2. 某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该研究者随机选出20只自鼠平均分成两组,切除它们的海马,让第一组学习简单迷宫,第二组学习复杂迷宫。第一组经过10次学习就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第二组在学习30次后才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研究者据此认为最初的假设成立。请找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

【答案】(1)该设计中存在问题。任何自鼠学习复杂迷宫所需要的次数都要比学习简单迷宫多,实验结果可能是与是否切除海马无关,用不切除海马的自鼠为被试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原设计使用了两个独立变量任务难度和有、无海马,但只改变了其中一个独立变量,只说明了任务难度对学习影响。要研究海马对思维加工的影响,应将海马体情况作为自变量,包括海马体完好和切除两个水平。

(2)完善的方案。加入海马完整的白鼠作为控制组,成为2×2实验设计:一个因素是海马情况,包括完好和切除两个水平,另一因素是迷宫的难度,包括简单和复杂两个水平。如下表:

研究海马情况和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以及海马因素在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两个水平上的单纯主效应。如果海马单纯主效应在简单任务水平上不显著而在复杂任务水平上显著,则能说明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

3. 经典双任务范式有哪三类常见结果?

【答案】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其三类常见结果分别如下:

(1)第一类结果

如果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那么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例如,如果任务A 要求被试记住左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而任务B 要求被试记住右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那么由于这两个任务相互竞争工作记忆资源,左耳成绩和右耳成绩之间将会呈现近似标准的反比关系。

(2)第二类结果

当两个任务相对独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例如,在记住左耳和右耳信息的双任务中,正常被试会表现出任务间的竞争,但某些裂脑人却可以表现出左耳作业水平与右耳作业水平相互独立的结果。

(3)第三类结果

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小成完全相反的关系。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钢琴师可以一边很流利地谈话一边弹奏难度适宜的曲子,但如果弹奏太难的曲子或参加复杂的谈话时他就无法应付自如了。

4. 举例说明图形认知的眼动研究。

【答案】图画观看研究主要考查人在观看一幅图画时,眼睛先看什么地方、后看什么地方、眼动轨迹怎样、图画内容与眼动有何关系等。

(1)信息量与眼动

①Buswell 认为,人在观看图画时,大部分注视点都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上。他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一幅教堂的图画,并记录其眼动。结果表明,他们的眼动轨迹与教堂的圆柱和拱形结构基本吻合。

②Mackworth 和Morandi 研究表明,眼睛注视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被评为信急量大的区域Loftus

和Mackworth 的研究还证明,被试对信息量大的区域注视时间早,注视次数多,注视持续时间长。

③Yarbus (1967)在一项实验中,记录被试观看表现人物群像图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表明:人脸是被注视最多的地方。在观看人脸时,注视点相对集中在眼睛和嘴上。当观看一幅雄狮头部图片时,被试的注视也集中在狮子的眼睛和嘴上。Yarbus 认为,人的眼睛和嘴是脸部最富于表情功能的部位,信息量大。所以被注视的次数较多。

(2)图画观看与扫描轨迹

Noton 和Stark 提出了一个视觉模式知觉理论,认为模式特征的加工是一个系列过程,具有固定的顺序性。第一次注视这个刺激与再认这个刺激的顺序相同。他们的实验显示,当被试观看图画时,眼睛常按一个固定的路线间歇地、重复地去扫描,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扫描路线。不同被试对同一幅图画的扫描路线不同; 同一被试观看不同图画时的扫描路线也不同。后来Noton 和Stark 又提出了“特征环”的概念。当被试第一次看一个物体用眼睛扫描它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扫描路线。即建立了一个特征环的记忆。当他随后再见到同一物体时,就会利用记忆中对该物体的内部表征去与它匹配,从而达到冉认。Noton 和Stark 用实验验证了该观点。

(3)眼动与图画记忆

Loftus 在一项考察眼动与图画再认关系的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单独的图片,呈现时间为300~500ms。在被试识记图片时,记录其眼动。随后进行图片再认测验。其结果如下:

①在呈现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再认成绩同被试对图片的注视次数有紧密的函数关系。即在图片呈现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注视次数越多,再认成绩越好。

②在注视次数相同的条件下,再认成绩与图片的呈现时间没有关系。

(4)图画观看的眼动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视觉信急加工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序列特性。我国研究者(韩玉昌,1997)在一项研究中,用眼动实验方法考察了被试在观察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几何图形时的眼运动的顺序性。得到如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