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研究瞬间记忆消退规律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 )。
A. 自由回忆法
B. 对偶联想法
C. 系列回忆法
D. 延迟部分报告法
【答案】D
【解析】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其实验程序是,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试呈现如下12个英文字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相应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局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斯伯林认为感觉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2. 在用差别闭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时,作为等距单位的是( )。
A. 最大可觉量
B. 最大可觉差
C 最小可觉量
D 最小可觉差
【答案】D
【解析】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 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一个差别阈限; 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闭限……差别阈限法认为,每一个差别阈限都称为一个最小可觉差,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没有最大可觉量、最大可觉差和最小可觉量等这些专业术语。
3. 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
A 联想技术
B. 随机化技术
C. 抵消技术
D. 平衡技术
【答案】B
【解析】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以保证两组被试在实验开始时各方面都相等。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随机化。抵消平衡法旨在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法。实验设计中没有联想技术。
4.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中央将相继呈现一系列字母矩阵,呈现的时间很短,您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矩阵消失后,将您所看到的字母记录到记录纸上…”。采用此类指导语的瞬时记忆研究方法是( )。
A. 部分报告法
B. 延迟部分报告法
C. 全部报告法
D. 顺序再现法
【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指导语要求被试在矩阵消失后,尽量回忆自己所看到的字母,属于全部报告,而部分报告法则是根据某行的提示线索来回忆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5. 补笔测验通常用来研究( )。
A. 前瞻记忆
B. 内隐记忆
C. 外显记忆
D 元记忆
【答案】B
【解析】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方式主要有: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
6. 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
A. 统计结论效度
B. 外部效度
C. 构思效度
D 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7. 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 )。
A.1个
B.3个
C.6个
D.9个
【答案】A
【解析】3×3实验设计表示实验中共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共有4种实验处理,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为2-2-1=1个。
8. 莫里斯等人(1977)发现:在标准再认测验中,语义编码的项目比语音编码的项目更好再认,2并且在韵律再认测验中,语音编码的项目比语义编码的项目更好再认。以下哪种记忆理论能够解释这一结果? ( )
A. 前摄/倒摄干扰理论
B. 加工水平
C. 迁移恰当加工
D. 双重编码说
【答案】C
【解析】按照加工水平理论,语义编码的项目比语音编码的项目的加工水平深,因此,在测验中应表现出更好的成绩,但是莫里斯等的实验,却证明编码操作的效应依赖于信息怎样呈现给被试或怎样被测试的。他们提出迁移恰当加工以代替固定水平加工。
9. 人们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这种现象称为( )。
A. 颜色适应
B. 颜色恒常
C. 颜色对比
D. 颜色混合
【答案】C
【解析】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两种颜色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颜色对比。适应是一种刺激长时间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对该种刺激的感受变化的现象。颜色恒常是指在一个范围内,个体对一种颜色的知觉不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颜色混合是几种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不同色彩的颜料混合作用引起的颜色视觉变化的现象。
10.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
A. 搜索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