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638哲学综合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契约论
【答案】《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论风靡全世界,并且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2.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案】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
【答案】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是指罗吉尔·培根将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障碍的学说,这四个障碍分别是:①不适当的、靠不住的权威的榜样; ②习俗的长期性; ③来自无知民众的意见; ④用虚夸的智慧来掩饰无知。他认为为了消除愚昧、认识真理,首先必须认清这四个原因是一切暴行和毒害的根源,然后谴责它们,并把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四障碍说”是对经院学说的尖锐批评。
4. 双重真理论
【答案】双重真理论是指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的学说,是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所持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信仰真理和哲学真理所属的领域并不相同,但又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当一个命题从哲学的观点看为真,且能被理性证明时,另外一个在哲学上为假的不相容命题也可能被宗教启示为真。该理论认为,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同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时,在不公然否定后者的同时,可以继续坚持前者。
二、简答题
5. 简述智者的方法。
【答案】智者常用的方法是论辩术和雄辩术。
(1)论辩术
智者通过不恰当的区分,混淆概念,提出不适当的定义以及制造矛盾的方式进行论辩。论辩术主要通过对话实行,通过一层层的带有暗示或者限制回答力式的提问,智者最终诱使对力一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是明显荒谬的。智者的论辩术带有逻辑推理意味。
(2)雄辩术
智者的雄辩术是滥用修辞的手段。这种方法诉诸大概、可能,通过对人的情感和信念施加作用,而不是通过明确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方。
(3)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的比较
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辩证法是在思索一般概念和个别事例关系; 智者只是在表面上思索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智者即便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推论。辩证法的任务正是审查这种推论,因为它是与原因相关的悖谬。
6.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7. 简述培根的新工具。
【答案】培根的新工具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言的,他反对当时的经验哲学运
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力法来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力一式。他认为这种求知的力式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实用性。由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为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服务。
(1)四假相
培根把传统科学观对于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四假相。
①种族假相,即人的感性和理性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外物,因此缺乏科学所需要的客观性。 ②洞穴假相,即由于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所以会产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③市场假相,即由于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误解或混乱。
④剧场假相,即由于相信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的理论而造成的错误。
培根认为,四假相的学说对于解释自然的关系就如反驳诡辩的学说对于普通逻辑的关系,所以要使科学进步则必须反对四假相。
(2)实验的科学方法
培根认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关键在于有一个真正的科学方法。知识要获得改变自然的力量就必须发现事物中的形式,而要发现事物中的形式就必须通过实验。他认为,虽然实验方法无法离开感觉的观察,但是也不能仅靠感觉的观察。这种实验方法是对感觉进行选择设计和定向处理,通过感觉与理性相结合,以发现自然和事物的形式。
(3)归纳法
培根提倡的试验方法的程序就是归纳法。他指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充足完全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分别是:
①具有表,由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
②缺乏表,由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
③程度表,由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
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这一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所罗列的实例当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及原因。
培根提出的新工具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对经验哲学的批判,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新工具》的问世为那个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8.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