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答案】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包括:
(1)经营目标的双重性
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即服务性与盈利性的相统一。
当合作社与其社员发生经济往来时,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可以为社员提供有偿、低偿或无偿的服务,力求经营成本最小化; 当合作社与外部发生经济往来时,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
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即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以合作占有为核心,在个体制基础上形成合作制,主要是指在以家庭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前提下,整个生产过程的一定环节由这些农民共同组成的合作社来完成,即在某个一定环节上,家庭经营为合作经营所替代,而在其他的环节上还基本保持着家庭经营的特性。
(3)管理的民主性
管理的民主性即自主与自愿的有效结合。
农业合作社必须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章程和制度,将有关问题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农业合作社是完全建立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条件下,农民所做出的自主选择,联合各方彼此信任,需求基本一致。
2. 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合作社思想萌芽和观点。
【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作社思想萌芽
①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对当时英国社会和国家制度做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对资本原始积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提出了一套改造社会的方案,设想了一个消灭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②1623年,意大利的托马斯·康柏内拉出版了《太阳城》,在该朽中阐述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虚幻地描述了个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①欧文继承并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萌芽,提出了建立合作公社的设想。
②欧文把生产和消费的协调作为理想的社会原理,提出了以多数的统一合作村为单位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③他主张建立新和谐村,以把失业者组织起来。并设想了和谐村内土地、农业、工业、消费、财产、村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制度、原则和具体细节。
④欧文把他的劳动公社方案看成是改造旧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建立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
3.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并加以阐述。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决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生产的导向,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较为顺利地进入到流通和消费领域,并实现其价值增值。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农业产业结构保持了多样性。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中一系列资源的组成特点、时空分布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决定了产业结构模式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没有农业劳动力的参与和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可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的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金的配置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①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各产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②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有农业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
③科技进步促使农业产业新格局的实现。
(7)农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环境政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一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
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资源的限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在增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条件下,可使其产生更大的效果。
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才能为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科技和文化以及从事体育、娱乐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代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即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较高。
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可以使农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从农业中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
5. 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答案】(1)农业的基本贡献
①产品贡献
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农业对国民经济总量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做出原料贡献一一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
②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③市场贡献。
农民作为买者,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民作为卖者,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产品销售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提高了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小但可以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
④外汇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