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农业信贷、合作性农业信贷与政策性农业信贷之间的关系。
【答案】(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是依法注册成立的以盈利为日的的金融中介组织。资金来源是吸收的存款和自有资本,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的特点是利率较高,用于盈利性较强的农业项日,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是由农业信贷的需求者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的信贷组织。由有农业信贷需求的农业经营者共同出资组成信贷资本金,只在合作组织内部提供信贷服务,相互融通资金; 使农业资金的需求者之间相互融通,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信贷的交易成本。农村信用社和曾经出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资金来源是政府提供的信贷资本金及其公积金。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按照优惠的利率提供给农业信贷的需求者;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是纠正农业信贷市场失灵、调整和引导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工具。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2. 试分析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答案】(1)农业信息的使用者
用户信息使用水平决定信息的需求,进而影响信息的供给主体。这个主体的数量、素质、能量、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到信息产品的价值、价格判定、产品交易过程、产品使用后果等。商家和社会需要精心培育用户的信息需求。
(2)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农业信息生产者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3)具有多种角色的政府
在农业信息市场中,政府具有信息用户、信息生产者、信息中间商、调节者的角色。政府所收集和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别人无力收集或不愿收集的公益性信息。政府所提供的农业信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宗旨。政府为农业信息的生产商提供相应的补贴。政府还承担着农业信息用户,特别是对农户的培训责任。
3.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案】(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①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①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且农业还是工业品的市场。
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4. 简述土地产权与权能构成。
【答案】(1)土地产权的含义
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土地产权包括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权利:十地所有权、十地占有权、十地使用权、十地处置权、十地收益权等。
(2)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①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土地所有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和处理其所有的土地并有权获得收益; 第二,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第三,权利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②土地占有权
土地占有权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土地所有权与占有权可以结合也可以分离。
③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狭义的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的实际使用,与土地占有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是并列关系; 广义的土地使用权是独立在土地所有权能之外的含有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处分权的集才、
④土地收益权
土地收益权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利。包括收获土地生长的农作物,收取地租等。是拥有土地产权的最基本目的。
⑤土地处置权
土地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包括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入股、馈赠等,通常由土地所有权人行使土地处置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山土地所有权人授权土地使用者行使部分处置权。
5. 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哪此重要的影响?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结果,农业产业结构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给农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施以重要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当农业产业结构同资源的特点相适应时,农业自然资源将得到合理利用,否则就会闲置或浪费自然资源。
(2)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
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生产项日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相互利用关系,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促进这种关系,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的农业生产项日能够经济合理容纳劳动力的数量是不大相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同农业产业结构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
(4)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农业生产能否满足按比例地提供各种农产品需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6.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具体讲有以下规律:
①人均GNP 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②人均GNP 在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50%~33.3%;
③人均GNP 在2500-5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33.3%~10%;
④人均GNP 在5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0%以下。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