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910中国近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影响

①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于1844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但这并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68年,因通商口岸的扩展,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有时也兼理闽、浙三省的涉外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海防及全国性招商、各路电线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总理衙门和南、北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订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1879年,陆续派出驻伦教、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的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

(2)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借鉴法国体制设立秘书处、外政司、商务司、庶政司、编译

,创建了较司等机构。1912年,陆徵祥出任外交总长,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

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订了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把兼通一国以上外国语言规定为外交官录用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淘汰了清末外交官中的传统型外交人员。因此,民国初期的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高,颜惠庆、

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在驻外使领馆方面,陆徵祥收回了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规定领事按年度编制预算交外交部审核,经费按月拨发,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

2.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1)经济上: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入侵,主要是强迫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和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方式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并且他们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2)政治上:帝国主义主要通过控制中国的政府,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随着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人民的反抗被镇压,军阀、官僚被扶植成代理人,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3)文化上: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社会矛盾: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人们并不甘心受列强欺负,所以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代替了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上升为主要矛盾。

(5)意识形态的改变: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中国和西方列强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西方列强的入侵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3. 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答案】(1)历史条件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阎的黑暗统治之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寻找新的出路。

②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③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使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为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五四前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3)新的变化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进入新阶段,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4. 简要概述法币改革的原因、内容并加以评价。

【答案】(1)原因

①中国金融货币制度十分紊乱,金融机构有旧式钱庄、外国银行、地方银行,货币有银元、银两、杂钞等。

②中国是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美国的白银政策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根紧缩,物价下跌,冲击了中国的经济与金融。

(2)内容

为推行币制改革,南京政府做了若干准备。1933年4月,废两改元,为实行法币政策奠定基础。建立以“四行二局”为基础的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建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改组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财政部施

,规定从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银元在行法币布告》

3个月内兑换成法币;同时实行白银国有政策,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

(3)评价

以法币统一全国货币是顺应时代潮流,合乎货币发展规律的进步的货币措施,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局面,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种进步。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不但使中国货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也使中国货币体制趋于现代化。法币与外汇挂钩,使之与世界货币相接近,稳定汇价,有利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从而安定金融市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与国内生产。币制改革加强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有利于国家向战时经济调整。

5.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人民率先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1945序幕。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开始了持续8年的全面抗战。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抗战8年,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民族牺牲也最惨重的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14年之久。若从1937年全面抗战算起,也进行了8年。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抗日战争进行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中国军民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兵力。七七事变时,日本投入陆军24个师团中的21个。此外,日本还投入了60%的空军和三分之二的海军。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一直牵制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1945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