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910中国近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案】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中共有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1)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多次抗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开展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进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 简要论述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案】(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红色政权区域虽然处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但它的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是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各派军阀间的连续不断的战争。这种白色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还有四个条件:a.1926年和1927年革命影响的遗留;b. 全国革命形势的必然发展;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d.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②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③共产党必须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总体观念,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随着革命实践经验的丰富,毛泽东又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推向前进。到苏维埃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他进一步完整地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农村、后占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问题。

3. 论述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

【答案】(1)整顿军备

①成立国防委员会

1937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其责任。”同时也规定“国防委员会为便利决议之执行,得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之军事及行政各高级机关,并督促其完成”。国防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的设立,表明了国民党政府从国防决策机构方面开始初步调整。

②拟定作战计划

,并于在前有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最终拟订《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

1937年3月修订完毕。战前备战的战略设计已基本完成。

③整编陆海空军

a.1935年3月,蒋介石在武昌成立军委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综理陆军整理事宜。陈诚被任命为这个处的处长,陈诚被任命为处长,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陆军已整理与未整理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加上特种部队,共约170余万人,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作战者,计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又16个团。

b. 到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空军增至31个中队,编成9个大队和5个直属中队,此外尚有4个运输机队。总计全国空军共有各类飞机600余架。全国有飞机场262个,飞机修理厂6个。

c. 海军建设由于耗资较大,并没有太大建树。

(2)加快经济发展

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

,决定通过济建设运动”。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

“人力”、“地力”、“资力”、“组织力”的配合,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央、省、

1936县各级均设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市镇设立各种同业公会,村设立农业协会,各规定其职责。

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通过国名经济建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积累了一部分宝贵的资源。

(3)交通建设

为了适应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国民党政府比较重视交通建设,取得的进展也较为显著。1935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为流畅货运,要“尽量发展各县各省区间之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力谋货物流通之便利。”规定“交通运输之建设应使其适合经济建设及国际形势之需要”进一步整理旧路,修筑新路,并对各主要铁路増设防空设施。国民党“五大”还通过了《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到1937年上半年,交通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4)寻求欧美援助

为了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政府同意加入美元集团,并得到大量贷款。华北事变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问题态度渐趋积极,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开始着重于努力寻求外援,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快在国内进行币制改革,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获得了英国的支持后,继续谋求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同时政府还大量从欧洲其他国家贷款,尤其是德国的支持

(5)改善中苏关系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对苏联远东地区也构成威胁。鉴于中苏在这方面的共同利害关系,从1932年2月26日,中国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外交。签订了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12日,中苏恢复正常外交。苏联以武器贷款的军事援华方针,对国民政府走向抗日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中苏关系的改善,也为中国抗日战争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尽管国民政府在抗战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但这些准备依然提高了南京政府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其一定的防御能力,对于抵抗日寇的侵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4. 与抗战时期相比,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土改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抗战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为了在抗战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当中就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本身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对立的。但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国共两党可以摒弃前嫌开始第二次合作。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各退一步。形成暂时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共同抗日。并经阶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积极性空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