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910中国近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论述题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答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的基本特点如下:

(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2)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

①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②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③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史观;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趋势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答案】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阶段,且各具特征:

(1)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主要特点。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是最早开始注意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

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前期主要是以“自强”为口号,大兴军事工业;后期打出“求富”旗帜,开始注重发展民用企业。

(2)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学习西方社会制度为主要特点。

①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兴民权,建国会,实行君主立宪。

②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级共和国。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篡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仍是革命派为之奋斗的目标。

(3)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要目标。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3. 简评现代的新儒学思潮。

【答案】(1)新儒学思潮的内容

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援引西学入儒学的一个哲学流派,新儒学一派学者学术观点相当差异,但主张中国文化的复兴在于儒家思想的复兴这一根本点一致。其基本思想取向是以儒家道德为本位,融纳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科学民主精神,以寻求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具体来说: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重心性之学;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富根源感,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一本性;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是国人丧失自信;富有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2)新儒学思潮的意义

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兴起是百年以来的“中西之争”的一种必然产物。不但中国文化遭遇空前的危机与迷惘,现代西方社会中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也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困局,现代新儒学就是在这样双重危机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其“儒学复兴”论的。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者,他们一方面探讨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儒家传统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对西方近现代文明持开放姿态,这对克服五四以来的某些片面西化倾向与民族失败主义情绪是有益的。

②在日本侵华引发的国难危机日益深重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挺身为中华文化辩护,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系全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

③现代新儒家的身份多为哲学家,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形而上的思考,有利于中国哲学传统的现代化,保持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使中国哲学避免了西化的命运。

(3)新儒学思潮的局限性

不过,新儒学的观点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现代新儒学将儒家文化看成是复兴中华文明的最根本力量与动力,这大概只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非历史的客观事实与真理。

②他们的人文主义情怀不免轻视了科学技术对于现代文明的重大推动力。

③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使他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持强烈的批判姿态,有失其客观性。

4. 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答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严重危害主要有:

(1)主要内容

①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白银九亿八千万两,另有各省地方赔款两千多万两白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②北京东交民巷一带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以驻军。③大沽炮台以及从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驻兵;准许各国在北京以及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驻兵。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惩办所谓“首祸诸臣将”,目的在于永远奴役中国人民。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宜,以便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中国的对外机构来操纵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⑥清政府分派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

(2)危害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项极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如何正确认识三民主义?

【答案】(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具体内容: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地

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增地价,则归国家、国民共享,以预防贫富悬殊和劳资对立。

(2)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却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也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此外,同盟会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