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管理学院811管理类综合之财务会计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哪几种模式?

【答案】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一个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只能采用一种计量模式,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己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并计提折旧或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的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可以设置“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进行核算。企业计提已出租的建筑物折旧或摊销已出租土地使用权时,应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如果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

(2)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

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负债表日,应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记或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2.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何确定?

【答案】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其确定必须有可靠的证据,不仅要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具体如表所示:

表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确定方法

3. 新会计准则对自行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各自有何特点? 其会计处理有何不同?

【答案】(1)研究开发支出的分类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自行研究开发项目时,应当将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部分以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满足确认标准; 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才能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2)研究与开发的特点

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其特点在于: ①计划性。研究阶段建立在有计划的调查基础上,即研发项目已经经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

②探索性。研究阶段大体上是探索性的,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

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其特点有:

①针对性。开发阶段是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上,因而,对项目的开发具有针对性;

②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进入开发阶段的研发项目往往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

(3)研究阶段的会计处理为:企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根据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期末应根据发生的全部研究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开发阶段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企业开发阶段发生的资本化支出,应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在确认无形资产时,应根据发生的全部开发支出,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

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企业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化支出,其核算方法与研究阶段发生支出的核算方法相同。

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4. 利润是如何确定的? 你认为利润表数据能否评价企业和管理层的业绩? 为什么?

【答案】(1)在目前的会计模式下,利润表中净利润的确定,其基本形式仍然基于传统的关系模式,即广义收入=广义费用-利润,即日常单独确认各项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期末通过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之间的比较来确定特定期间的净利润。

(2)从理论上讲,传统的利润表是用来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的,利润表数据应当具有评价企业和管理层经营业绩的功能。但实际上,企业净利润的确定过程中,实际交易的影响有所减弱,期末计价性调整的影响则逐渐增强。在现代企业净利润的确定已经是交易影响与计价影响的综合,而且后者的影响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由于基于现行会计准则所编制的利润表,较多地包含了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价性调整,主要是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这此计价性调整金额可能难以反映企业和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而且比较容易受到管理层的人为调控。因此,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价性调整金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利润表数据在评价企业和管理层的经营业绩方面的功能。

二、论述题

5. 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在会计处理上有何不同?

【答案】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其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要视同该项交易或其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了此次变更拟采用的新的会计政策,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据以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财务报表项目以及比较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未来适用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不进行追溯调整,只需将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

在会计处理上,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的不同在于:

(1)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对于比较财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调整各期间净损益各项目和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财务报表期间上一直采用; 对于比较财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相应调整。

(2)在未来适用法下,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无须重编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企业会计账簿记录及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变更之日仍保留原有的金额,不因会计政策变更而改变以前年度的既定结果,并在现有金额的基础上再按新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但根据披露要求,企业应亡! 算确定会公! 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