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唐朝初期的民族政策

关键词:无

  摘要

本文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突破两个集中的前提下,对唐朝初期中央政府在统一民族地区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唐初民族政策的制定、形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同时对唐初民族政策的历史评价作了进一步探讨。 (一)武德二年(619年),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在“北和突厥,南破历山飞”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性的民族政策,武德五年(622年)在赐高丽王建武书中,李渊又对其民族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而制定和形成了武德年间的主体民族政策——“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册封。(2)定和亲之策。(3)分命行人,就申和睦。(4)优其礼遇,厚其赐予。(5)承认少数民族首领原有政治地位的“笼络政策”。 在执行怀柔政策的同时,李渊又采取了民族镇压政策,对稽胡和獠人的镇压即是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文忠在论述李渊对稽胡、獠采取镇压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其民族镇压政策产生的原因。 在全面阐述武德年间穆族政策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唐对突厥的和、战之策。李渊对突厥的政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1)从太原起兵至武德四年(621年)以称臣、纳贡、和亲的策略“屈己求可汗之援”。(2)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贞观四年以后,唐政府相应的采取了先战后河,以战促和的策略。(3)武德八年以后,再次调整了对突厥的政策,采取了积极备战、伺机反击的强硬政策。 (二)由于受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李世民统治集团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贯彻和执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继续推行武德年间以来的怀柔政策,并把这个政策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贞观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体政策。其怀柔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册封.(2)羁縻政策。(3)民族和解政策(4)慰抚政策。与此同时,唐王朝有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周边各族的关系。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王朝远征高昌及在高昌置州的决策,放映出了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总体战略的转移。笔者不仅叙述了唐王朝在高昌问题上的决策,而且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论述了其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昌问题的决策对贞观十七民族政策的影响,肯定了其转折点的历史作用。 贞观十四年(640年)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中,李世民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有以高潮。“武功政策”包含着为达到民族地区统一而实行的各项政策及怀柔政策的运用。笔者从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贞观后期的“武功政策”。即(1)打击西突厥汉国的策略。(2)统一北方草原地区的政策。(3)开西南腹地——剿抚并用。(4)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 (三)关于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民族政策,笔者重点论述了唐王朝在西域问题的政策,唐蕃战争的决策,对突厥政策的失误。 天山北麓的游牧民族,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都冲记者唐王朝在西域的统治。李治统治集团在西域问题上,面临着一系列棘手、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唐中央政府先后制定出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的策略,巩固在西域统治的政策以及安西四镇陷落后唐王朝在西域的战略。从而形成了唐王朝在西域“伐叛柔服”的政策特点。 面对吐蕃咄咄逼人之势,李治在决策上优柔寡断,以致出现一些政策性失误。在吐蕃、土谷浑战争中的“中立政策”,对吐蕃的进攻战略以及外交上的被动,都是其政策失误的具体表现。文中对“中立政策”产生的根源、恶果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进攻战略的可行性提出了异议,并肯定了备边营田的防御战略。 调露元年(679年),面对突厥贵族的起兵,李治力图借唐王朝强盛的国立来评定这次骑兵,忽视了安抚政策的作用,使其对突厥的政策更明确的表现出了单纯的“武力镇压”政策。同时由于草率行事而斩突厥贵族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加快了“突厥中兴时代”的到来,而且使唐初以来的怀柔政策遭到了破坏。 (四)唐初民族政策的制定呈现出那些特点,现实依据是什么,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贡献,其历史地位如何。故此,笔者在第四部分中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总结。 唐初民族政策是勤、汉以来各项民族政策的积蓄和发展。唐王朝的创建者在总结传统民族政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内容。文中集中论述了羁縻政策、和亲政策、远交近攻政策的形成,演变以及汉、唐政策的不同点。论述的结果在于说明,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是对汉魏以来民族政策的总结和发展。 唐初民族政策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剿抚并用,和战相间。(2)剿抚和羁縻政策成为唐初民族政策的一大特点。(3)民族政策的多元性和延续性。对于这些特点,笔者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同两汉时期民族政策作了比较。 唐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前提和主客观因素。对此,作者作了详细的论证,其主要论述如下:(1)总结唐以前各朝民族政策的得失,从历史中寻找借鉴。(2)民族、国家概念的认识是李世民“武功政策”的基础。(3)国力的强弱是唐初民族政策变化的客观依据。(4)周边各族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唐初民族政策多元性出现的原因。 唐初民族政策不仅有利于民族和睦,并且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统一和巩固,奠定了唐王朝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其中,羁縻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同时,唐初的西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陇右地区和长安城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唐初统治者从历史中寻找借鉴的方法,亦启迪着后人,为后世之借鉴。因而,唐初民族政策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