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国际贸易2002(第二种)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2002年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贸易
一、名称解释(10%)
1.转移价格
2.国民待遇
3.买方信贷
4.国际服务贸易
5.普遍优惠制
二、填空(20%)
1.CCCN 和SITC 基础上研究并制定的、于 日系统的和多用途的国际商品贸易分类体系。我国于 日起正式实施以此为基础的海关税则。目前国际上所使用的是 年版本。
2.对外贸易“三位一体”是指 和
3.市场准入,是指在国际贸易方面两国政府间为相互开放市场而对各种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内的进出口贸易限制措施的 放宽程度所作的 。
4.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
5.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是美国学者 的垄断优势理论、英国学者 和 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英国学者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6.国际资本移动按投资方式划分,可分为了和资本移动两大类。
7.最惠国税率以被称为
三、简述(20%)
1.“自动”出口配额制与进口配额制的区别。
2.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区别。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4.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四、分析(20%) 1.下表为英国和美国分别生产1单位纺织品和1单位汽车所需要的工作日数:
纺织品(工作日) 汽车(工作日)
英国美国①计算各国1个工作日生产多少单位纺织品和多少单位汽车;
②计算各国对这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
③设美国有1000个可供利用的工作日,作出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F ;
④如果两国的交换比例为1单位汽车:2单位纺织品,作出完全竞争条件下两国发生交换后美国的消费者可能性曲线CPF :
⑤设美国在贸易发生前消费300单位纺织品和80单位汽车,计算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用100单位纺织品与英国交换汽车,使美国在一个更高的纺织品和汽车消费点上进行消费所节约的工作日数。
2.如图所,D 为某外贸小国自行车需求曲线,S 为国内供给曲线,P 1为自行车的国际市场价格,纵轴上的P i P d 距离表示单位产品补贴额,P d 为在实行生产补贴措施前国内生产者愿意提供0S 1量时相应的自行车国内市场价格。分析小国在实施该措施后的经济效应(不考虑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