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1109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2. 媒介事件
【答案】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
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①媒介事件是“假事件”。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一词,他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特点。媒介事件,就是其提出的假事件,是由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假事件。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如媒介策划的各种选秀活动。
3.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4. 数字鸿沟
【答案】“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已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 (4)社交范围的差异; (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5.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像,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效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6.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7. 受众“碎片化”
【答案】“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8. 渠道
【答案】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二、简答题
9. 内容分析法的过程和意义?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 吻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
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力法。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该认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过程
①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②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③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④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意义
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10.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11.传播学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答案】(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由许多因素促成。
①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看,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报刊宣传在动员和组织民众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③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例如,俄国生物学家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