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805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开始形成,在两次大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2.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3.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5.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后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材料分析
7.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二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
材料2
贝克菜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答案】(1)材料1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最终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在于物质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菜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3)材料3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他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的统一性。
8. 材料1
人是理性的动物。
一一亚里十多德
知识即美德。
一一苏格拉底
材料2
在生活上. 一个迂夫子尽管满腹格言、规范、几乎总是有所短而表现为不聪明、索然寡味、没有用处。在艺术上,概念本没有什么生产性,迂夫子也只能生出没有生命的,僵硬的,装扮起来的死婴。甚至在伦理方面,行为如何高尚,如何正义的打算也不能到处按抽象规范行事。
一一叔本华
材料3
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一一马克思
请结合理性与非理性(感性)的相关原理,回答问题:
(l )材料1与材料2在思想倾倾向上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l )材料1倾向于理性认识,而材料2则倾向于非理性认识。
①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②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③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