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9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文汇报》
【答案】《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2. 瞿秋白
【答案】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1921年初到1922年底,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写有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书。1923年回国后,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 1927年10月开始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 30年代在上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 1934年主编《红色中华》报。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遇难。
3. “客里空”
【答案】“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4.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答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其前身是1937年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卜海发起筹办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该协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在武汉成立分会,1938年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邵力子、王芸生、于右任、叶楚枪、邹韬奋、郭沫若、张季莺、潘梓年等为名誉理事,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为常务理事。“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延安、兰
州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
5.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答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于1838年10月停刊。
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己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日也比较固定。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6. 揭帖
【答案】揭帖是使用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7. “第三人效果”Cthethird-personeffect )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 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Cthethirdperson )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8. “苏报案”
【答案】“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
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9. 文革小报
【答案】文革小报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群众组织报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66年夏秋间最先出现于北京的大专院校,之后发展到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和文艺界,是大字报和传单的延伸,最初主要刊布“首长讲话”等小道消息。1967年1月夺权风暴后,文革小报蓬勃发展,同年7, 8, 9月达到鼎盛。开始是油印,后来有不少发展成铅印,利用原校报的设备和条件出版。先是在本单位内部发行,而后逐渐扩展到社会,个别的还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每期印数从几千份到十几万份不等,大多数出版不定期,随办随停,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这些小报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积极宣传“文化大革命”,狂热地鼓吹“造反”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版面上堆砌着标语、口号,充满了政治鼓噪和攻击谩骂之词。1968年8月,随着政策的改变,群众组织解体、大学停办、学生上山下乡,文革小报退出了历史舞台。
10.《大江报》
【答案】《大江报》,创刊于1911年1月3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亲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是文学社的机关报。该报有两大特色:C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大江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受到新军士兵的拥护。
11.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答案】“喉舌”功能说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1)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他在此马克思观的基础上,提出“耳目”论观点的。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消息不通则陋。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若无报纸,则比邻之事不知,是“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下之情不通,“则有而无也”; 无耳目,无,是为废疾; 所以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2)1929年《党的生活》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要讨论党内的问题,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3)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致读者》中说:“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中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
12.时务文体
【答案】指19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所形成的评论文风和文章体式。它有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