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9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报纸经营“企业化”

【答案】报纸经营“企业化”是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决定在报纸经营方面采取的两项积极措施之一。经营“企业化”要求全国报纸特别是公营报纸,转变长期供给制思想,把报纸作为生产企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精简机构,厉行节约,逐步改变依靠政府定期定额补贴状况,达到经费全部或大部分自给。为实现报纸“企业化”,各报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办法。

2. 《字林西报》

【答案】《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其前身是1856年由《北华捷报》增出的日刊《每日航海新闻》,1864年更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形式上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性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该报重视时政新闻,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等栏目。1872年与路透社上海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字林西报》也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但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的立场上。该报出至1951年停刊。

3. 史沫特莱

【答案】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开始了她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她曾主持左翼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中国呼声》。1936年她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她来到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和红色妇女领袖邓颖超、康克清等,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不断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1938年武汉失守后,她随八路军、新四军采访,写了许多著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1941年返回美国后先后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通讯、报告、杂文和短篇小说。周恩来评价说:“这些作品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个宝贵的贡献”。

4. 《大清报律》

【答案】《大清报律》是1908年1月清廷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订的

一部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1908年3月奉旨颁行。报律除了报刊禁载规定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进步之处是在报刊创办这一问题上,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办理这一手续的部门也由巡警衙门改为行政部门。《大清报律》虽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但规定报刊样品须事先送呈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内容含有大量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色彩。1911年,《大清报律》改称为《钦定报律》,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5. 二级传播理论

【答案】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20世纪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一一意见领袖一一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社会学家罗杰斯在考察农村革新事物的普及过程时,把大众传播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 而影响的传播则是“N 级”的,其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这样以来,两级传播假说便发展成“N 级传播”假说。

6. 《中外纪闻》

【答案】《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十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夕,“拾议一变”。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18期。

7.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8. 《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宗旨是“开风气,墉民智,艳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

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自1916年至1926年,由王那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9. 《海瑞罢官》

【答案】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了《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10.中俄通讯社

【答案】中俄通讯社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 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领导的机构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的名义发稿,到1925年停止工作。

11.“韬奋精神”

【答案】“韬奋精神”是指邹韬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力一”。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诊释。由于体现了这种精神,邹韬奋所办报刊,个个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12.媒介素养(medialieracy )

【答案】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众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媒介素养不仅被视为公众制衡媒介不良表现的力量,而且作为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旨在强化公众的传播权,以及公众对大众传媒在民主机制中发挥正面作用所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