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治周报》
【答案】《政治周报》是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该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从第5期起,先后继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该报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销量4万份,1926年6月停刊。
2. 《民立报》
【答案】1910年10月11日,由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于右任出任社长,宋教仁、章士钊、张季莺等报界俊秀任编辑。其志还是宣传三民主义。1911年7月,领导长江流域革命斗争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民立报》成了这个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它又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自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
3. 《联合报》
【答案】《联合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于1951年9月16日创刊于台北,初名为《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版》,1957年6月正式定名为《联合报》。该报以“反共、民主、团结、进步”为言论方针。目前《联合报》已发展成规模可观的报业集团,又称“联经”集团,由台湾“报业巨子”王惕吾任董事长。该报业集团较多地反映台湾大企业和财团的利益,注重社会新闻,一些专栏办得颇具特色,并注重编排印刷系统的自动化。1982年9月正式启用中文编排电脑作业系统,成为台湾地区中文报纸中第一家使用电脑编排的报社。
4. 通政司
【答案】通政司的全称为通政使司,是一个沟通内廷与外廷、皇帝与臣民的中央行政机构。它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臣民章奏。只有为数不多的在京官员向皇帝报告公事的题本直接交司礼监文书房会极门收本处呈递,其他章奏都由通政司递进。由于数量太多,皇帝不能一一亲阅,所以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采用通政司在公厅拆封,书写副本,选择一部分上奏的办法。
5. 《学灯》
【答案】《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1918年3月4日,
《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创办起《学灯》副刊,初为周刊,因大受读者欢迎而不断扩版,由周二刊、二日刊最后于1919年12月改出日刊,由不足一版扩为两版,1922年改出4开4版。《学灯》主要接受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逐步有俞松华、宗白华等。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了进步文化的潮流。
6. 《汇报》
【答案】《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阂。《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量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7. “客里空”
【答案】“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8. 《向导》
【答案】《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向导》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向导》周报不仅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现代中国报刊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9. 《红旗日报》
【答案】《红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秘密发行。1930年10月30日,《红旗日报》
增出独立的副刊《实话》,李求实主编,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每五天出一期,随《红旗日报》发行。1931年3月8日停刊。该报发刊词写道:“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只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对“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观点的最早的明确表述。
10.进奏院状
【答案】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①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 ④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11.《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湘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12.“第三人效果”Cthethird-personeffect )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Cthethirdperson )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二、简答题
13.简述《申报》创办初期的特色以及纪念创办60周年的革新活动。
【答案】(1)《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于1872年4月30日集资创办的,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申报》创办初期的特色是:把营利作为办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