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施用结构视角下的汉语动词+宾语非核心论元研究

关键词:施用结构;汉语动宾结构;非核心论元;词频

  摘要



宾语是句法结构中最重要的句法成分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非典型受事宾语,由于其独特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已成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对于这种特殊的“动词+宾语非核心论元”的汉语语法结构,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基于该领域普遍认可的五种非典型受事宾语(工具、原因、方式、时间和处所),本文将着重对这种特殊的宾语与汉语高低频词搭配的接受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施用结构理论对这种汉语动词加宾语非核心论元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该类结构的一些类型特征,从而对汉语的句法结构提供些许的借鉴。

本研究着重解决三大关键问题:(1)所选十个单音节动词与五种非核心论元为什么不能任意搭配?(2)同一类非核心论元和十个单音节动词为什么不能任意进行搭配?(3)施用理论应用在汉语动词加非核心论元结构中有哪些创新性应用?  

为了验证和支持本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在探究深层次限制条件之前先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首先,筛选出相关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所有的单音节动词;然后,利用词频词典选出五个高频动词和五个低频动词,再借助汉语词典工具书和汉语语料库将这十个单音节词与五种非核心论元分别进行交叉搭配组句,最后设计成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总共包括七道大题。前两道大题分别是五个高频词和五个低频词与五种非核心论元的搭配;后五道大题是每一种非核心论元与这十个单音节动词的搭配。为了更准确地测试受事人对这些搭配的接受度,问卷所有题的选项都被划分成五个等级,即:完全接受、基本接受、接受、不接受、完全不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1)每个动词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其后的宾语也有特定的限制。限制条件越少,越容易被人们接受。(2)动词的静态和动态特征也会对这种特殊的动宾搭配产生一定的影响。倾向于描述人们心理活动的动词倾向于接受原因类宾语非核心论元;而倾向于说明纯粹动作的动词则要求宾语有一定的动态特征。(3)动词使用词频的高低对其与非核心论元搭配的接受度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动词使用词频的高低使它们本身在树形图结构中的强弱特征也不同。(4)每种非核心论元的语义条件限制不同,其受事性程度也不同,导致每种非核心论元与十个频率动词搭配的接受度有所不同,语义限制条件越少,受事性程度越高,人们对其接受度越高。(5)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特殊的动宾搭配也是可以接受的。(6)本论文所使用的施用结构虽然也能够对汉语这种特殊的结构加以说明,但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与其类似的汉语动词结构。

本研究的启示:(1)论文希望能对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动宾搭配提供一些研究性建议;(2)汉语是一种复杂的结构,非典型受事宾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型对于外国学者学习汉语也是一大挑战。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作者希望该研究有助于汉语学习,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