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677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2. 和平战略
【答案】和平战略是指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肯尼迪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宣扬要推行所谓“和平战略”,声称这一战略以“两种垄断为基础”,一是核武器,一是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挽救颓势,继续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肯尼迪对5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作了重新估价和修改,正式提出了“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他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辅之以各种非军事手段,加强同苏联的争夺,企图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方面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代替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另一方面组织“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争取进步联盟”“攀亲戚运动”等,借以在亚非拉笼络人心,力图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加以控制。对东欧各国则采取软化政策,促进其“多样化”,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3. 布拉格之春
【答案】“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据此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掀起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苏联则把它斥为“反革命”,“威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欲置于死地。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天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埋下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4. 基辛格
【答案】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基辛格的卞要思想
体现在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关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方面。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家。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5.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6.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答案】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战略。安东尼·莱克提出了扩展战略,克林顿及其政府官员完善并补充了扩展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①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 ②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③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 ④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
7. U-2飞机事件
【答案】U-2飞机事件是指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后被苏军击落,飞行员被活捉,并供认了搜集情报的使命。这一事件打乱了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即将于1960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整个计划,使正在宣传“戴维营精神”的赫鲁晓夫左右为难。U-2,机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内要求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高涨。5月16日,赫鲁晓夫宣布收回对艾森豪威尔的访苏邀请,并要求美国政府向苏联道歉,否则苏联将不参加预定于5月份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
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道歉,四国首脑会议流产。
8.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9. 《四国同盟条约》
【答案】《四国同盟条约》是指1815年11月20日在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时,根据英国的建议,英、俄、奥、普签订的主要针对法国的条约。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 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 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 条约有效期为20年。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10.科索沃战争
【答案】科索沃问题是指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针对该地区的“种族权利”和“历史权利”而产生的冲突。1998年2月,“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分子袭击南驻科警察哨所,科索沃危机全面爆发,并逐渐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北约采取打击南联盟的立场,并执行双重标准,纵容阿族分离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干涉南联盟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对南进行武器禁运、经济制裁。1999年3月24日,北约假维护“和平”与“人权”之名,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造成上千人的伤亡和几十万难民。6月12日以北约为主导的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行使军事保护权,科索沃战争结束。但科索沃问题远没有解决,新的种族仇杀和清洗连接不断,阿族从未放弃过分裂活动,而塞阿两族的历史积怨又因战争愈结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