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677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2. 基辛格

【答案】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基辛格的卞要思想体现在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关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方面。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家。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3.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

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4. 卡特“人权外交”

【答案】卡特“人权外交”是指最早是美国卡特政府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卡特政府宣称美国的任务是要在世界塑造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为此,美国便公开支持苏联内部持不同政见的人,并在欧安会等场所内用人权向苏联施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人权作为外交工具打击对手,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美国当前所推行的新干涉主义政策便是人权外交与霸权主义结合的产物。美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个人己经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宣扬人道主义秩序,声称美国与义务维护和领导一个和平民主的社会,这些观点均为人权外交在新时期的翻版。此外,美国还常在国际上以人权问题打击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但收获甚微。由此可知,人权外交仍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的一种手法,这必须引起全世界的防范和警惕。

5.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6. “第四点计划”

【答案】“第四点计划”是指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来的美国外交力一面的四点行动计划,包括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前三点内容都是美国在战后己经或正在推行的霸权措施,但他着重阐述了第四点,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称为“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私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

7. 七年战争

【答案】“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

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七年战争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也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8.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9.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10.集体安全(collect security)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集体安全思想和原则要求一致努力,运用综合的和平途径; 认为国际上的侵略行径应受法律制裁和道义谴责; 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 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以约瑟夫·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张,筹建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33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在准备答复法国政府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