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677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体安全(collect security)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集体安全思想和原则要求一致努力,运用综合的和平途径; 认为国际上的侵略行径应受法律制裁和道义谴责; 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 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以约瑟夫·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张,筹建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33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在准备答复法国政府关于采取何种联合反措施以应付德国的备战行动时,拟定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项建议与苏联1933年11月向美国提出的签订日、美、苏、中等国参加的区域性太平洋公约的提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平计划。

2. 《洛加诺公约》

【答案】《洛加诺公约》是指在洛迦诺会议上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其主要文件是《莱茵保证公约》。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1925年10月5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在瑞士小城洛迎诺举行会议,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逝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它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在欧洲的支配地位,英国顺利地达到了扶德抑法的目的。经过洛逝诺会议后,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大大地削弱了,而德国是《洛迦诺公约》的最大受益国。《洛迦诺公约》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为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重新登台铺平了道路。但是《洛迦诺公约》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

3. 艾森豪威尔主义

【答案】“艾森豪威尔主义”,有时也被称作“填补力量真空主义”,是指艾森豪威尔抛出的以侵略和独霸中东为目的的特别咨文。美国为了排挤英、法传统势力,镇压中东民族解放运动,抵制苏联势力的渗透,进而独霸中东,急需制定一项新的中东政策。1975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艾森豪威尔主义一出笼,就遭到许多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国家的反对,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奴役阿拉伯人民的一种新形式。最后,美国为在中东推行艾森豪威尔主义,一方面派“特使”前往中东游说,一方面对拒绝艾森豪威尔主义

的国家施压甚至采取颠覆手段。在世界人民的支援下,叙利亚挫败了美国的阴谋。美国在中东的倒行逆施,使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本质。

4. “大棒政策”

【答案】“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5.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答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是指二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的争端。克什米尔原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因该区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7年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独立。克什米尔帮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倾向于巴基斯坦,而当时克什米尔邦土王是印度教徒,倾向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日后不断引起争端。印巴两国多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发生冲突,并导致三次印巴战争(1947,1965,1971)。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1949年7月双方正式停火后,印度占领克什米尔月3/5的土地,拥有3/4人口,其余归巴基斯坦领有。1953年两国总理曾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最实际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但后来印度反对举行公民投票。克什米尔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阻碍印巴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症结之一。印巴两国战后就克什米尔问题曾多次举行会谈,一直毫无结果。至今该争端仍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稳的重要根源。

6. 《非战公约》

【答案】《非战公约》,全称是《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指美、英、法、德、意、比、波、捷、日等15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举行公约的签字仪式上签订的公约。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削弱,在英法德三角关系中,法国处于劣势。所以它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英德,并解决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于是美国建议应由多国缔结多边条约,以树立自己“爱好和平”的形象,用公约取代国联,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该公约包括序言和三项条款。

《非战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3个。公约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和平喧嚣,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该公约是法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动机而倡导建立的,各国又作了种种保留,根本不能起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裁军根本无从谈起; 欧美各大国各自为

政,国际社会处于无序的危机状态。《非战公约》虽然存在以上种种缺陷,但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奠定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二战后,对德日两国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的。

7. "2+4”方案

【答案】“2+4”方案是指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8. 非洲联盟

【答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指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在利比亚港日城市召开,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一致通过《非洲联盟章程》。2001年3月非统在苏尔特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但由于当时批准非盟章程的国家仅32个,未达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国法定数目,会议决定暂不启动非盟; 5月26日,非盟《章程》正式生效; 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统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第38届非洲统一组织暨首届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正式替代非统组织,非盟正式成立。非盟共有53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

9.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布什提出和主导实施的新形势下美国对苏的战略。1989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得克萨斯发表讲话,提出“超越遏制”新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提醒人们注意由战后的“相互遏制逐渐变为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主要内容包括:把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采用非军事方式作为主要战略手段。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