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819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1)土地用途管理。是指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2)土地利用结构管理。是指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3)土地利用布局管理。是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4)土地利用程度管理。是指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5)土地利用效果管理。是指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2. 如何对铁路用地面积进行概算?

【答案】对铁路用地面积进行概算要从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着手。路基和桥隧建筑物都是轨道的基础,它们直接承受轨道的重量,以及机车车辆及其荷载的压力。因此,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的状态与线路质量的关系极为密切。路基面应当平顺,其高程以路肩标高表示。路基面应有足够的宽度,符合轨道铺设、附属构筑物设置和线路养护维修作业的要求。铁路路基是为满足轨道铺设和运营条件而修建的土工构筑物。路基必须保证轨顶设计标高,并与桥梁隧道连接组成完整贯通的铁路线路。

(1)路基

①在铁路线路工程中,路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路堤和路堑。

路堤:当铺设轨道的路基面高于天然地面时,路基以填筑方式构成,这种路基称为路堤。 路堑:当铺设轨道的路基面低于天然地面时,路基以开挖方式构成,这种路基称为路堑。 ②路基宽度。铁路路基顶面的宽度,根据铁路等级、轨道类型、道床标准、路肩宽度和线路问即等因素确定。而在区间单线曲线路段上,由十需要设置曲线超高而加厚道床厚度,在曲线外侧的路基宽度应随超高度的不同而适当加宽。在铁路用地面积概算时,参照路基面宽度和曲线路基外侧加宽值,分段计算出线路宽度。然后乘上各段的长度即为线路用地面积,再加上其他用地面积即为铁路用地面积。

(2)桥隧建筑物。当铁路线路要通过江河、溪沟、谷地以及山岭等天然障碍,或要跨越公路、铁路时,就需要修建桥隧建筑物,以使铁路线路得以继续向前延伸。桥隧建筑物包括桥梁、涵洞、明渠、隧道等。在修建铁路时,桥隧建筑物的工程量一般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大桥和长隧道的施工期限,有时还成为新建铁路能否按时通车的关键。桥梁主要有桥面、桥跨结构、墩台及基础三部分组成,桥面是桥梁上铺设的轨道部分; 桥跨结构是桥梁承受荷载、跨越障碍的部分; 墩台是支

承桥跨结构的部分,包括桥墩和桥台,设于桥梁中部的支座称为桥墩,设于桥梁两端的支座叫做桥台。桥墩与桥台的底部为墩台的基础。涵洞设在路堤下部的填土中,是用以通过水流的一种建筑物。铁路隧道大多建在山中,以避免开挖很深的路堑,或修建很长的迂回线,还有建筑在河床、海峡或湖底以下的水底隧道和建筑在大城市的地下铁道。

3. 简述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及确定城镇性质的意义。

【答案】(1)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

①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与国民经济计划基本建设区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该城镇所属的区域自然、经济条件,资源、能源、国防条件,历史特征等基础因素。

③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及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城镇的发展远景设想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的论证,并要分析城镇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的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对城镇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具体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④根据各种客观条件、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明确找出在本城镇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主导部门或优势部门,作为确定本城镇性质的重要依据。

此外,对城镇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排水条件、电源与水源状况、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都应该作一定的调查研究,以掌握可靠的数据。城镇的性质的确定不仅是一项综合性分析工作,而且还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因为城镇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设的发展或客观需要、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促使城镇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城镇的性质。

(2)确定城镇性质的意义

城镇性质体现了城镇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从而决定城镇用地结构,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拓展起着先导作用,最终影响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 现行城市规划体系是如何体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

【答案】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各项用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配与组织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它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对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为原则进行编制的。因此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这两种规划的协调根据两种规划的层次相应划分为五级,即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应与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地级市的规划与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县级市的总体规划和一般县城以及县辖镇的总体规划要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的村镇规划则应与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5.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包括行政区域范围,总土地面积,总人口与人口密度,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地形特点与土地类型,水源与交通条件; 主要经济部门与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 土地资源特点与优势等。

(2)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人口和土地的变化情况、基本经验和教训,以及今后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趋势。

(3)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包括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4)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对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5)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资料,通过对历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较,重点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城镇村及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非农建设用地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占用农用地的情况; 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状况; 其他地类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

(6)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利用有关基础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的分析评价指标数据,如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水十流失面积指数、土地沙化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产值等。

(7)土地潜力分析

利用有关基础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的分析评价指标数据,如高中低产田的比重、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其比重、人均后备土地资源数量等。

6. 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程序是什么?

【答案】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