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城镇体系?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有哪些原则?

【答案】(1)城镇体系的含义

城镇体系是指多以城镇为对象,农村多为兼顾,作为区域性规划这是有很大欠缺的、不完整的,不符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一般的区域发展规划应以该地区的城乡为一个整体,涵盖该地区以某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中心,以若干中小城市为中介、与众多中心城镇或小城镇和农村组成的网络、体系。

(2)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原则

①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

②提高各级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③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密切城乡联系;

⑤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胆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要使贫困人口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科教扶贫相当重视。

(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我国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扶贫开发初期的盲目开发教训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开发扶贫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同一个总体扶贫战略需要与这些因素结合考虑。

(5)扶贫到村、到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开始强调扶贫到村、到户。并将使用了16年的“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观念上迈进了一步。

3.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功能上来看是切断病贫恶性循环链的治本之策,是切断贫困恶性循环的需要;

(2)从政府职责来看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政府有责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

(3)从社会保障的构架来看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是健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经之路;

(4)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而且还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是维护医疗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客观需要。

4.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5. 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

【答案】(1)输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救济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

造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开发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

(2)扶贫工作之所以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救济型战略满足不了

当时社会的发展;二是开发型扶贫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

①扶贫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是改革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的提出,发展效率取代社会公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此时农村扶贫工作仍以救济型扶贫为主。在倡导效率的社会,不靠自身努力而仅靠救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并且此时的救济形势已经由以单纯的无偿救济为主转向部分地实行有偿救济,随着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扶贫的战略目标,开始在救济型扶贫以外寻求更主动的扶贫方式,救济型扶贫战略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造血型的扶贫战略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主要针对的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无法脱贫的贫困者,中心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能够帮助贫困者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更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6. 什么是农民负担?它包括哪些负担项目?

【答案】(1)农民负担的概念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农民负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分配关系的产物,它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2)农民负担的项目

按照不同标准,农民负担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

a. 显性负担是法定的负担项目,也是农民可以直接计算的负担;

b. 隐性负担则是那些隐性的、不直接的、不确定的负担项目。

②合理负担和不合理负担

a. 合理负担是指农民根据国家规定,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负担项目;

b.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依据,巧立名目向农民收取的费用,则属于不合理负担。 ③合同内负担和合同外负担

a. 合同内负担是农民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国家和集体组织承担的负担项目。 b. 合同外负担就是地方政府机构以各种理由向农民征收的负担项目,主要包括涉及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罚款、基金,以及因政府职能部门发放证、牌、照,有关部门发行有价证券、报刊、书籍等项目而收取的款项。

7. 怎样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其目标与要求?

【答案】(1)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2)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①“生产发展”是指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上要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