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深圳大学FS43审计及管理会计之管理会计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货币时间价值

【答案】货币时间价值指的是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与再投资后所増加的价值。

2. 变动成本价格策略

【答案】变动成本价格策略是指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最低价格,防止产品销售量减少,从而以该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的价格策略。

3.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答案】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是指一定期间的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根据固定制造费用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特点,为了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必须设定一个预算工时,实际工时与预算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叫做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差异。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差异除了像变动制造费用那样包括开支差异和效率差异外,还包括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差异。

4. 贡献毛益

【答案】贡献毛益,是指产品销售收入扣除自身的变动成本后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而这种贡

,所以贡献毛益的称谓或许较为妥当。 献要在扣除固定成本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贡献(利润)

5. 成本预测

【答案】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在编制成本预算之前,根据企业的经营总目标和预测期可能发生的各个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确定目标成本,预计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简答题

6. 利润中心是如何进行业绩评价的?

【答案】利润中心是组织中对实现销售以及控制成本负责的一个部门。对利润中心工作业绩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包含毛利、部门贡献毛益和营业利润三种不同层次的收益形式。

作为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毛利包含了利润中心管理者所能控制的销售收入和销售产品成本两个因素。此外,由于这一指标不包含经营费用因素,所以能够促使各部门管理者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同时,也必须注意由于毛利增加而引起的经营费用的增加。如果营业费用大幅度增加,会使企业净收益减少,违背了目标一致性原则。

部门贡献毛益将各部门可以影响和控制的一部分费用记到各部门的账上,这样,如果费用减

少,既有利于企业利润中心毛益增加,也有利于企业净收益的増加,保持了利润中心与企业总目标相一致。

营业利润是在部门贡献毛益上减去各部门应负担的全部营业费用以后的余额,对于不能直接确认的间接费用,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比例进行分配。在得到各利润中心的实际责任利润后,要与责任利润预算进行比较,确定责任利润的增收或减收,并进一步分析增收或减收的原因,从而提高利润中心的业绩。在分析过程中,通常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利润的销售数量、价格、销售品种结构等因素分别讨论。

7.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历史研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想法?

【答案】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从狭义的管理会计阶段发展到广义的管理会计阶段,这一过程是一个广泛引入和应用相邻学科的新的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学科本身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管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

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和不断完善、发展的。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及推广运用总是源于企业实践的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相应地,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也会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必然推动着管理会计定义不断丰富、清晰、完整,促进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建立与完善。

所以,从管理会计定义的历史研究来看,结合管理会计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我们觉得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和管理会计以后研究的演变,除了了解过往、以史为鉴,更重要的是寻找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因和规律,并能够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8. 什么是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差异?

【答案】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按应耗的标准小时数(预定分配率)计算的分配数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是由预计业务量的变动而引起的,所反映的是计划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只有通过对业务量的控制才能控制。

9. 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为CVP 分析。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企业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是管理会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

(1)相关范围假设

本量利分析是建立在成本按性态划分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成本按性态划分的基本假设也就构成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在分析一项成本究竟是“变动的”还是“固定的”时,均限定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这个相关范围就是成本按性态划分的基本假设,同时,它也构成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

相关范围假设又包含了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意思,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①期间假设。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其固定性与变动性均体现在特定的期间内,其金额的大小也是在特定的期间内加以计量而得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成本的总额及其内容会发生变化,单位变动成本的数额及其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即使通过分析又计算出了固定成本的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大小,那也是彼期间而非本期间的结果了。

②业务量假设。同样,对成本按性态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业务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化较大时,即使成本的性态不发生变化(成

,也需要重新加以计量。这就构成了新的业务量假设。 本性态是有可能变化的)

(2)模型线性假设

站在本量利分析的立场上,由于利润只是收入与支出之间的一个差量,所以本假设只涉及成本与业务量两个方面,而且业务量专指销售数量。模型线性假设具体包括:

①固定成本不变假设。本量利分析中的模型线性假设首先是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即在企业经营能力的一定范围(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②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与前一条假设一样,本假设也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才能成立,超出该相关范围,变动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另外进行描述。

③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的假设。这一假设等于假设销售价格不变,即假设销售价格为一个常数。

(3)产销平衡假设

本量利分析中,“量”是指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指的是销售收入,即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对固定成本,还是对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此,站在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必须假设产销关系是平衡的。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品种结构不变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由于多品种条件下各种产品的获利能力一般会有所不同,有时差异还比较大,如企业产销的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势必导致预计利润与实际利润之间出现较大的“非预计性”出入。

上述四个基本假设之间的关系是:相关范围假设是最基本的假设,是本量利分析的出发点;模型线性假设则是由相关范围假设派生而来,也是相关范围假设的延伸和具体化;产销平衡假设与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又是对模型线性假设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又是多品种条件下产销平衡假设的前提条件。这四个基本假设的背后都有一条共同的假设,即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否则,本量利分析的结果和作用至少要打些折扣。

10.试比较利润对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单价以及销售量等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答案】利润对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单价以及销售量等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可以通过各因素的敏感系数来表示。各因素的敏感系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到: